储嗣宗作为晚唐诗人,其诗作虽存世仅四十首,却以'清婉明丽'的独特风格在唐诗史上占据一席之地。他的山水田园诗继承王维、孟浩然传统,如《登芜城》'夕阳凝望处,寒雁正纷纷'之句,以简净笔触勾勒出萧瑟意境。其边塞题材作品虽数量不多,但《陇头水》等篇通过'征人泪尽血沾衣'的惨烈描写,折射出晚唐动荡时局。在诗学传承上,诗人与顾非熊等诗人交游唱和,共同延续了大历诗风余韵。尽管影响力不及同时代杜牧、李商隐等大家,但其'格清意远'的艺术特色,仍为后世《才调集》《唐诗品汇》等选本所重,堪称晚唐二流诗人中的佼佼者。
储嗣宗(生卒年不详),晚唐诗人,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大中十三年(859年)进士及第,与诗人顾非熊、任藩交游甚密。其诗多写羁旅愁思与山水田园,风格清丽婉转,尤工五言。《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四十首,其中《和茅山高拾遗忆山中杂题五首》等篇,以空灵笔触描绘江南风物,展现"野桥连寺月,高竹半楼风"的幽寂意境。其作品虽存世不多,但"树老风终夜,山寒雪见春"等句,仍可窥见晚唐诗人对自然细腻的体察与隽永的诗思。
储嗣宗(生卒年不详),晚唐诗人,字号无考,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出身书香门第,为大历诗人储光羲曾孙。咸通十三年(872年)进士及第,曾任校书郎。工于五言诗,诗风清丽含蓄,多写山林隐逸之趣与羁旅愁思,时人评其诗"若清霜敷条,寒月流彩"。与诗人顾非熊交善,常相唱和。现存诗40首,收录于《全唐诗》卷594,其中《和茅山高拾遗忆山中杂题五首》等作尤见其高逸品格。其诗虽存世不多,然"格调凛然,绝去雕饰"(《唐才子传》),堪称晚唐隐逸诗派代表。
储嗣宗是晚唐诗人,存诗仅40余首,代表作有《登芜城》《早春》《宿甘棠馆》等。其诗风清丽婉约,善写羁旅愁思与自然景物,如"孤馆门开对碧岑,竹窗灯下听猿吟"等句,意境幽远。他常以细腻笔触描绘旅途见闻,抒发人生感慨,如"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道尽游子心绪。艺术上承袭大历诗风,语言简净,格调淡雅,虽无惊世之作,却在晚唐诗坛独具清寂之美,与同时期的马戴、许棠等风格相近,展现了唐末文人特有的萧散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