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舜钦
曾携旧书卷,来宿古禅林。
方外求知性,诗中得赏音。
炉开山夜静,门掩雪天阴。
杌上一寒砚,灯前三苦吟。
韵强颜汗落,句切鬓丝侵。
玉就还重琢,河穷更远寻。
穴争探乳虎,沙独拣良金。
字稳天星转,篇终海月沈。
唱酬同记录,得失暗规箴。
木铎不徇路,薰风难和琴。
半生谁引手,中道比分襟。
分野三吴阔,年华二纪深。
师方传祖印,我欲谢朝簪。
岭外烟岚地,湖边云水心。
情悰张翰鲙,梦想陆机禽。
松下莓苔石,何年重访临。
《寄守坚觉初二僧》现代文译文与赏析
【现代文译文】 我曾带着泛黄的书卷,借宿在古老的禅院。在红尘之外探寻本心,于诗句间遇见知音。炉火映亮寂静山夜,柴门掩着飞雪的黄昏。木凳上搁着冰凉的砚台,油灯前几度苦吟至深。为求佳韵额头渗汗,推敲字句白发暗生。美玉成器仍需雕琢,河流尽头另有桃源。众人争探虎穴得子,我独淘沙拣选真金。字字沉稳如星斗运转,篇终意远似海月西沉。唱和诗篇共同记录,得失之间暗藏箴言。木铎声不随俗响,南风曲难与凡琴和鸣。半生漂泊谁曾援手,中年分别各奔前程。三吴大地分野辽阔,二十四载岁月深沉。师父正传授佛法衣钵,我却想卸下官场浮名。向往那岭南雾霭之地,沉醉于湖畔云水禅心。思念如张翰忆鲈鱼脍,怅望似陆机叹鹤鸣。松树下生着青苔的岩石,何年才能重访旧痕?
【深度赏析】 诗人这首寄赠诗以"诗禅互证"为内核,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典型的精神追求。全诗可分三个情感脉络:
1. 忆旧(1-6联) 诗人用"旧书卷""古禅林"构建时空纵深感,"炉开山夜""门掩雪天"的工笔对仗中,雪夜论诗的清雅画面宛在眼前。"杌上寒砚""灯下苦吟"的细节白描,将文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创作状态具象化。其中"玉琢""河寻"的比喻,暗含对诗歌艺术至臻境界的追求。
2. 悟道(7-12联) "探乳虎""拣良金"形成强烈对比,彰显诗人特立独行的艺术品格。"天星转""海月沉"的宇宙意象,将诗歌创作提升到天人合一的哲学高度。木铎、薰风的典故运用,既表达对佛门清音的向往,又暗含对世俗羁绊的疏离。
3. 寄怀(13-18联) 末段时空骤然开阔,"三吴阔""二纪深"的地理时间对举,引出人生道路的抉择困境。"张翰鲙""陆机禽"的典故化用,巧妙传递出诗人"欲回天地入扁舟"的归隐之志。结句"莓苔石"的意象,以自然物象的永恒反衬人生际遇的无常,余韵悠长。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禅诗互渗":既有"炉开山夜静"的王维式空灵,又具"句切鬓丝侵"的贾岛式苦吟。在格律上严守平仄对仗,却通过"穴争探乳虎"等险句打破平衡,恰似其人生在仕隐间的挣扎。这种矛盾性正是北宋文人"外儒内佛"精神结构的诗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