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齐雩祭歌 送神 三》南北朝谢朓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南北朝] 谢朓

《齐雩祭歌 送神 三》原文

警七曜。 诏八神。 排阊阖。 渡天津。

现代文赏析、翻译

齐雩祭歌 送神 三

谢朓

警七曜,诏八神。 排阊阖,渡天津。 光已旦,气以时。 愿灵饰,飨皇之。 大齐因齐,惟神与兴。 仰抚长津,俯欢零兴。 庶荐吾诚,于兹庶政。 谢朓这首祭歌在结构上几乎完全摹仿曹操《郊祀诗四时食神一首》的手法。既有盛世的兴旺与隆平气象,也用谶语以托言:“大齐因齐(据传说为火德王刘氏继承舜,于是主炭)。惟神与兴”(匡齐靠的是大齐兴德所以神力赐予皇业与复兴)咏祝祷除刘楷外的再无新君兴国的愿望,故无多少价值可言。在文字方面谢朓承“武帝体则清省,文雅风盛”之风,于简淡中见含蓄。但是这四句在本篇却写得颇为平实和缺乏文采,从全文气韵和全篇联系来看,大大损害了这首诗的艺术效果。

至于歌辞的内容和意义则仍然承南朝旧习,即以神灵的欢欣鼓舞来表明君主的虔诚和祝祷,并以此祈求神的赐福和庇佑。这种“神人以和”的陈腐思想在古代诗歌中反复出现,它实质上就是古代奴隶制统治阶级利用宗教意识安抚人心,麻痹人民所常用的手段的一种宣传工具而已。“升我清酤。焚此瓟樽。”谢朓创造这几句更具有这诗的含义。“清酤”、“瓟樽”乃是汉、魏时期常见的宗教仪式器皿(《初学记》卷六引《太平御览》等记载祀神仪注:置瓟樽于阶上),并不含有真正的酒器意义,也正是祭神诗歌中常用的物品之一。而在这里把酒樽或酌酒的器皿称为“瓟樽”,恐怕更主要的是作为祝祷语素构成颂神语词的一种纯粹虚拟词(也可能是一专门的祭歌术语)。但它毕竟表现出较一般的礼赞词汇远为鲜明的直观和神秘感,在这里似更加富于生动和优美,并在高雅诗境中更加呈现出富丽的情感与物象形象,“比德于玉”,“乃��彰有融”(借用“明明有融,文亦不忘”)结合起来一起诉诸读者视觉、听觉、感觉而调和在一起来影响读者情绪、渲染出富丽神采诗情画卷中灌注着诗人的激情。古代“黍稷穆穆,清酤旨且嘉”,为追求如此香馨神灵感应!除少数愤世嫉俗、希图以此召唤正义感和民族的觉醒以外;那遍地横行、祸国殃民的野兽统治者们不过是以此麻醉人民、欺骗自己而已!

现代文译文:

警醒七曜,诏告八方神灵。跨越高高天门,渡过宽宽天河。 神光已照临东方,祥气也准时到来。愿神灵施加荣光,赐福给这座宫殿。 大齐承接刘宋基业得以振兴,只有神灵才给予这复兴的力量。 我仰望抚摸长长台阶的下面(代指帝国安享祭奠的神主位),心中感到无限喜悦和庆幸;我虽身在凡间皇帝位上,(知我有佛国佛祖来扶持),心中有所祝愿贡献祭品在这祭祀各种重要政事的大典上。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