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现代] 徐志摩
昨天我瓶子里斜插着的桃花
是朵朵媚笑在美人的腮边挂;
今儿它们全低了头,全变了相:--
红的白的尸体倒悬在青条上。
窗外的风雨报告残春的运命,
丧钟似的音响在黑夜里叮咛:
“你那生命的瓶子里的鲜花也
变了样:艳丽的尸体,谁给收殓?”
《残春》现代文译文:
昨日还斜插在瓶中的桃花, 像美人腮边绽放的娇媚笑靥; 今日却全都垂首,全然改换了容颜—— 红白相间的尸骸倒挂在青枝上。
窗外风雨正宣告着暮春的宿命, 丧钟般的声响在夜色里反复提醒: "你生命之瓶中的那些鲜花啊, 同样已凋零:这艳丽的尸身,谁来安葬?"
赏析:
这首短诗以瓶插桃花的凋谢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易逝的深刻感悟。诗人运用了三个递进的时空层次:
首先是以"昨日/今日"的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昨日桃花还如美人笑靥("媚笑在美人的腮边挂"),今日却已成"红的白的尸体"。这里"斜插"与"倒悬"的姿势呼应,"媚笑"与"尸体"的意象对比,暗示美好事物的脆弱本质。
其次是窗外风雨的介入。诗人将自然界的风雨声比作"丧钟",赋予其宣告命运的神圣感。"叮咛"一词用得尤为精妙,既描摹了风雨声的持续性,又暗含命运对生命的警示。
最后是生命层面的升华。诗人将花瓶拓展为"生命的瓶子",将桃花的凋谢引申为所有美好生命的必然归宿。"谁给收殓"的诘问,既是对生命终局的思考,也透露出诗人对生命尊严的关怀。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意象的递进转换(桃花-美人-尸体)、通感手法(将视觉的"媚笑"转化为触觉的"挂")、以及象征手法(瓶子象征生命容器)。全诗在短短八行中完成从具体到抽象、从物象到哲思的升华,体现了新月派"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