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清] 纳兰性德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
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
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
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
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
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
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
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騃女。
《水龙吟·题文姬图》现代文赏析:
这首词是诗人为蔡文姬画像所作的题咏,通过细腻的笔触再现了这位东汉才女被掳匈奴十二年的悲剧人生。全词以"伤心"为眼,层层递进地展现了文姬在异域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煎熬。
上阕开篇即以"名士倾城"点明文姬的才貌双绝,却难逃命运捉弄。"柯亭响绝"三句用蔡邕制笛、文姬擅琴的典故,暗喻其文化血脉被蛮荒打断的痛楚。"万里他乡"六句以黄沙白草的塞外景象,烘托出她"非生非死"的生存状态,那随风呜咽的卷叶声,恰似她将平生怨恨谱成的新曲。
下阕转入更深层的心理刻画。"瑶台伴侣"与"毡裘夫妇"的强烈对比,凸显文明与野蛮的冲突。觱篥声中的思乡泪雨,既是具体场景的再现,更是文化认同危机的投射。结尾"尺幅重披"数句尤为沉痛——画中玉颜虽历千载,却依然如她生前般漂泊无依。末三句突发奇想,质问苍天为何将厚福尽予庸人,而让才女承受如许苦难,将全词的悲愤推向高潮。
纳兰此词最动人处,在于他作为满清贵族,却能超越民族立场,对汉族才女的遭遇报以深切同情。词中"毡裘"(匈奴服饰)与"瑶台"(汉族仙境)的意象对峙,暗示着文明与野蛮的永恒命题。而最终对天道的诘问,更体现出纳兰对命运不公的哲学思考,使这首题画词具备了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