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卢纶
灵山石磬生海西,海涛平处与山齐。
长眉老僧同佛力,咒使鲛人往求得。
珠穴沈成绿浪痕,天衣拂尽苍苔色。
星汉徘徊山有风,禅翁静扣月明中。
群仙下云龙出水,鸾鹤交飞半空里。
山精木魅不可听,落叶秋砧一时起。
花宫杳杳响泠泠,无数沙门昏梦醒。
古廊灯下见行道,疏林池边闻诵经。
徒壮洪钟秘高阁,万金费尽工雕凿。
岂如全质挂青松,数叶残云一片峰。
吾师宝之寿中国,愿同劫石无终极。
《灵磬清音:诗人<慈恩寺石磬歌>的禅境三重奏》
在这首七言歌行中,诗人以石磬为经线,以音声为纬线,织就了一幅融合佛教圣境、自然玄妙与修行真谛的立体画卷。全诗通过"物-境-理"的三重递进,完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审美升华。
开篇八句构建了石磬的神圣谱系。"灵山""海西"的地理悬拟,"鲛人求珠"的佛典化用,"天衣拂苔"的意象叠加,赋予石磬超自然的灵性特质。诗人特意选用"咒使"这一动态表述,将佛教密法力量具象化,使法器获得穿越海天的传奇色彩。当星汉低垂、山风徐来时,老僧月下叩磬的场景,已然模糊了人间与天界的界限。
中段八句展开音声的宇宙图景。"群仙下云"与"鸾鹤交飞"构成垂直空间的动态平衡,"山精木魅"与"秋砧落叶"形成虚实相生的听觉对照。诗人运用通感手法,使泠泠磬声具象为唤醒昏梦的甘露,在古廊疏林间凝结成可见的修行场景。"见行道"与"闻诵经"的视听互文,暗合佛教"六根互用"的圆通境界。
末段六句升华为哲理的顿悟。通过"洪钟"与"石磬"的材质对比,揭示雕琢之器不若自然之质的禅理。"数叶残云一片峰"的意象组合,既是对石磬形态的诗意描摹,更是对"一即一切"的禅学诠释。结语将石磬升华至"劫石"的永恒维度,使个人的宗教情怀与护国弘法的愿心达成统一。
这首诗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超越了普通咏物诗的框架,创造出"法器-法音-法理"的三重象征体系。诗人将盛唐山水诗的壮阔气象与中唐禅诗的幽玄理趣熔于一炉,在磬声的涟漪里,我们听见了整个宇宙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