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司马光
古人吹箫者,以和虞韶声。
后世不复贵,给丧仍卖饧。
《吹箫》赏析
这首短诗以箫声为媒介,展现了诗人对古今文化价值变迁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比古今箫声地位的变化,表达了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惋惜。
首句"古人吹箫者"开门见山,引出古代箫乐的高雅地位。"以和虞韶声"用典精当,虞韶是传说中舜时的雅乐,暗示箫在古代是与最高雅乐相配的乐器。后两句笔锋陡转,"后世不复贵"直指箫乐地位衰落,末句"给丧仍卖饧"尤为沉痛,箫声沦落为丧礼伴奏和街头叫卖的工具。
现代文译文: 古时吹箫的人, 用箫声应和虞舜的韶乐。 后世不再珍视, 只在丧事上吹奏,或伴着卖糖的叫卖。
赏析要点: 1. 古今对比手法突出,前两句写古之高雅,后两句写今之沦落 2. "虞韶声"的用典体现诗人深厚的学养 3. "给丧仍卖饧"的细节描写极具画面感 4. 全诗仅20字却包含巨大历史跨度 5. 流露出士大夫对礼乐文化衰微的忧思
诗人通过箫这一文化符号的变迁,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价值的转变,展现了他作为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和作为文人的文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