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司马光
五刑象天有震耀,上圣本以防奸邪。法官由来少和泰,皋陶之面如削瓜。况於秦汉任酪吏,死人籍籍如乱麻。棰楚这求靡不得,小者鲸刖大灭家。君不见古时牢狱地,几多冤骨埋黄沙。
《悯狱谣》现代文译文: 五刑仿效天威显赫震慑,上古圣王本为惩治奸邪。 可叹法官自古少有宽和,皋陶面容冷峻如削瓜般严厉。 何况秦汉任用酷吏掌刑,冤死者堆积如乱麻难计。 严刑拷打无所不用其极,轻则断肢重则满门诛杀。 君不见古代牢狱所在处,多少冤魂白骨湮没黄沙。
赏析:
诗人此诗以"悯狱"为题,展现了他作为史学家的深刻洞察与作为政治家的忧患意识。全诗通过三个递进层次展开:
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前四句) 开篇以"五刑象天"的儒家理想起笔,随即用"法官少和泰"的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反差。"皋陶之面如削瓜"的比喻尤为精警,将传说中公正的司法始祖形象异化为冷酷无情的象征,暗示司法系统已背离初衷。
二、历史悲剧的呈现(中四句) "秦汉酪吏"直指制度性暴力,"死人如乱麻"的夸张描写与"棰楚靡不得"的具体刑讯形成宏观与微观的双重控诉。"鲸刖灭家"的递进式列举,揭示司法暴政对个体与家族的毁灭性打击。
三、千古沉冤的叩问(末两句) 结句以"君不见"的呼告句式,将视野投向历史纵深。"冤骨埋黄沙"的意象既具象又苍凉,黄沙的永恒性与冤骨的短暂性形成时空对话,使全诗超越具体朝代而获得普遍历史意义。
艺术特色: 1. 对比手法贯穿全篇,理想法制与残酷现实、上古圣王与秦汉酷吏形成多重对照 2. 意象选择极具冲击力,"削瓜"、"乱麻"、"鲸刖"等意象群共同构建司法恐怖图景 3. 数字修辞的运用,"少和泰"与"如乱麻"的量化对比强化批判力度
历史价值: 此诗可视为《资治通鉴》法制思想的诗化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司法制度的深刻反思。诗中暗含对宋代司法现状的讽喻,与其在"元祐更化"期间整顿刑狱的主张互为表里,具有重要的政治隐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