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宋司马光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司马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

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

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

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

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

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

”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

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现代文赏析、翻译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赏析

诗人这篇历史叙事展现了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军事改革的艰难历程。文章以"胡服骑射"为切入点,通过君臣对话的戏剧性场景,深刻揭示了改革者面临的守旧势力阻挠。

文中赵武灵王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他先以"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表明改革决心,面对公子成的反对时,既强调"利民为本"的改革宗旨,又巧妙运用"先信于贵"的政治策略。在使者沟通无效后,亲自登门说服,以国家安危为切入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最终用历史教训打动对方。这种层层递进的劝说艺术,展现了古代明君的治国智慧。

公子成从称病拒朝到"明日服而朝"的转变,生动体现了改革过程中传统观念的顽固性。他最初坚持"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的保守立场,正代表着当时贵族阶层对"变古之道"的本能抗拒。这种保守与变革的冲突,在历代改革中都具有典型意义。

诗人的叙述笔法简练有力。通过"遂胡服"三个字就完成改革决策的描写,用"称疾不朝"四字刻画反对态度,最后以"服而朝"收束矛盾,展现了他作为史家的精湛笔力。文中"虽驱世以笑我"的豪迈,"鄗几于不守也"的沉痛,都通过简洁的语言传递出强烈的情感色彩。

此文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事件,更在于揭示了改革的普遍规律:真正的变革往往需要突破文化心理的桎梏,而优秀领导者既要坚持改革方向,又要懂得化解阻力的策略艺术。

现代文译文:

赵武灵王向北攻取中山国的土地,到达房子城,接着进军代地,北至无边际的草原,西至黄河岸边,登上了黄华山。他与大臣肥义商议让百姓改穿胡服练习骑射,说:"愚人会嘲笑的事,贤者却能洞察其价值。纵然举世都嘲笑我,胡地和中山国,我一定要夺取!"于是改穿胡服。

赵国百姓都不愿意改变服饰,公子成假托生病不上朝。赵王派人去劝说:"家庭要听从父母,国家要服从君主。现在我下令改变服饰而叔父您不遵从,我担心天下人会议论。治国要有准则,以利民为根本;理政要有原则,以政令畅通为首要。弘扬德行要先从底层做起,而推行政令要先取得贵族的信任,所以希望借助叔父的威望来成就胡服改革的功业。"公子成叩首行礼说:"我听说中原是圣贤教化的地方,是礼乐盛行的国度,远方国家前来观摩学习,蛮夷部落争相效仿。如今君王舍弃这些而采用远方服饰,改变自古以来的传统,违背人心所向,希望君王深思啊!"使者将这番话回报赵王。

赵王亲自前往劝说:"我国东有齐国、中山国,北有燕国、东胡,西与楼烦、秦国、韩国接壤。现在如果没有骑射的准备,靠什么来守卫疆土?先前中山国倚仗齐国的强兵,侵犯我国土地,掳掠我国百姓,引水围困鄗城;若不是祖宗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失守,先王深以为耻。所以我改变服饰推行骑射,想要防备四方边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而叔父您固守中原旧俗,厌恶改变服饰的名声,却忘记了鄗城之战的耻辱,这不是我所期望的。"公子成终于接受命令,赵王赐给他胡服,第二天他就穿着胡服上朝。于是赵国正式颁布胡服令,开始招募训练骑射部队。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