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猕猴》元王冕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元] 王冕

《猕猴》原文

猕猴本兽属,野性殊不常。

俄然脱秽垢,冠盖儒衣冠。

敛丑著面具,向人舞郭郎。

跳踉媚小儿,寸得梨枣尝。

假彼草木味,换此虮虱肠。

终然匪我类,教养徒自伤。

不如夺衣巾,弃置山野傍。

现代文赏析、翻译

在浙江大地,一个文人依旧继承着他神圣的传统——弘扬文化,传世诗篇。他就是元代诗人王冕,他笔下的《猕猴》便是他思想的象征。这首诗描绘了一只猕猴,通过这只猕猴,王冕揭示了社会现象,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首先,诗人用“猕猴本兽属,野性殊不常”描绘了猕猴的原始本质,它本应是野性的象征,不受束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只猕猴却“俄然脱秽垢,冠盖儒衣冠”,它开始模仿人类的生活,甚至戴上人类的帽子和衣冠。这象征着许多人在社会压力下,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本性,开始模仿并追求所谓的“文明”。

“敛丑著面具,向人舞郭郎。”这里形象地描绘了猕猴戴着面具的模样,好像是在向人跳舞一样,摆出一副小丑般的模样。这也代表着社会上的人们在为了追求他人的认同而装扮自己,如同在跳舞的小丑一般,表现出无尽的疲惫。

接着,“跳踉媚小儿,寸得梨枣尝。”诗人描绘了猕猴在跳跃和摇摆中向小孩儿展示梨枣(一种食物),以此来换取他们的笑容和认同。这里,猕猴成了人们追求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为了得到一些小利而舍弃了自己的本性。

最后,“终然匪我类,教养徒自伤。”诗人以猕猴为鉴,反思自己是否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猕猴并非诗人自我认同的同类,诗人反思自己是否也因追求物质和地位而失去了自我。这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总的来说,《猕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只猕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诗人通过猕猴的遭遇,反思了自己是否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表达了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深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