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 。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的这首诗是《荆轲刺秦王》中历史典故的真实写照。下面,我们将从内容、意境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来赏析这首诗,以及对作者的“陶渊明”和当时的背景作简述。
此诗赞扬了荆轲为燕太子丹报仇的英勇行为。此诗借历史人物的故事以寄寓诗人的理想,在表达方式上,以叙事和咏史为主,其中融入了诗人的感慨和议论,从而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色彩。
陶渊明在诗中通过描述荆轲的壮志豪情,表达了他对英勇无畏、追求正义的精神的赞美。他以慷慨悲歌的方式,将荆轲的形象塑造得生动而鲜明,使人仿佛置身于易水河边,目睹这一壮士的英勇悲歌。
在艺术特色上,陶渊明的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深沉,叙事与议论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诗人通过对环境的描绘,烘托出荆轲慷慨悲歌的英勇形象,使读者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英雄的悲壮。
至于当时的背景,正值魏晋时期,这是一个乱世之中英雄辈出的时代。陶渊明作为一位隐逸诗人,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英勇精神的崇敬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他借荆轲的故事,抒发了自己对于正义、对于英勇、对于理想的不懈追求。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这首《咏荆轲》是一首充满历史厚重感和人文色彩的诗篇,它以简洁而深沉的语言,塑造了荆轲这一英勇悲歌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于英勇精神的崇敬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