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咏贫士 其六》魏晋陶渊明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魏晋] 陶渊明

《咏贫士 其六》原文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介然安其业,所乐非穷通。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现代文赏析、翻译

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陶渊明的《咏贫士》第七首开始,由通篇写“贫士”转而写其交游,写他与一位名叫仲蔚的朋友相交往的情景。仲蔚是东汉末年人,曾居住在会稽上虞,因住处偏僻,又性情怪异,一生布衣,穷居乡野。“绕宅生蒿蓬”说明住宅的荒凉;“翳然绝交游”则表明自己的超脱。不过他不同于俗人的相貌令人难耐。即使作为平民的普通人也是让人生气的,这也算是相当高了。正因为有这种气概,所以尽管穷居乡野,却能自得其乐。

陶渊明笔下的这位仲蔚,与刘龚交游,与陶渊明的自得其乐相映衬,表现了贫士自安于贫的乐趣。陶渊明与这种人关系既广且多。有人把这些与污浊的现实相唱随之人当作遁世的法门:“返景人幽阴,邈然存遐思”,活人是没有什么好处可作凭吊凭吊;可惜造物赋形也有例外的人经造物者特别使用而会终身遗憾者比如我如陶渊明(引用)不过这也正如张羽所说“局狭路以坎坷”。这一句实则隐含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举世无知者”,带有讽刺意味,因此便招来了与自家人刘裕的矛盾。

陶渊明对刘裕篡权表示不满,而刘裕却借兵变杀戮异己,这使陶渊明感到愤慨。他曾说:“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但现实使他感到愤慨。这便成了他诗中抒发不平之气的原因。“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是反问句,可作“这样的人为什么偏偏只有他一个?”解。从这一点上看,似乎有孤介自傲的成分在内;从另一方面讲“乏无四方之助”,因而使得众人中的有些人不敢和不想离开现实的漩涡(人人称赞贵游天子的至荣)。其次也要注意前六句互相照应这一层面。《感士不遇》系列表现诗人求田问舍是违反自己的性情的也是很难做得到的事;贫士遁世则诗家也弃常于是文学风格变化了诗人宁愿用赋家之心来看待一切也就以平视世间法看待乱糟糟现实这样,“穷通”就不是生活主题而是心情表现方法变化和诗歌境界产生美学上的距离艺术地把握“穷通”这个主题表现个人情性的要求也加强了。“人事固以拙”,这种“拙”其实是自食其力,不愿谄媚权贵;“聊得长相从”也说明了诗人高洁的情操。陶渊明正是以自己贫士的形象而成为文学史上最值得赞美的文学典型之一。

最后再回到“穷通”的主题上来:“所乐非穷通”,这个中心主题一直贯穿在陶渊明的许多诗中,“闲居非陈厄,窃位谢浩荡;颂酒聆新诗,顾见忽久长。”他的这个观点反映了他对于仕宦的深刻体验和清醒认识。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陶渊明诗歌境界的扩大、意趣的转移、感情的表现方式的变化和诗风的变化都与此相关。他对于穷通之理的否定并非对于人生意义的否定而是对于“志士仁人”不遇之理的否定;也正是这种否定使得陶诗在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就是这首诗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