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 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燕归人未归:诗人《拟古 其三》中的双重荒芜
仲春时节,一场应时的雨水降临,东方传来第一声春雷。蛰伏的虫豸纷纷惊醒,草木纵横舒展着新绿。轻盈的燕子成双成对飞入我的草庐,它们去年的旧巢依然完好,便相伴着回到往日的居所。自从你离去后,我的门庭日渐荒芜;我的心固然坚如磐石,不知你的情意究竟如何?
诗人笔下的春天总是充满生机与希望,但在这首《拟古 其三》中,我们却读到了一丝难以言说的怅惘。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仲春景象:时雨、春雷、惊蛰、草木舒展,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万物复苏的画面。然而,当"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出现时,诗歌的情感基调开始微妙地转向——燕子尚能"相将还旧居",而人却天各一方。
"先巢故尚在"一句尤为耐人寻味。燕巢的完好象征着某种恒常不变的存在,仿佛在等待主人的归来。这与"门庭日荒芜"形成了鲜明对比:自然界的循环往复与人事的变迁无常在此刻产生了强烈的张力。诗人巧妙地运用这种对比,将外在景物的鲜活与内心世界的孤寂并置,使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失落。
"我心固匪石"化用《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的典故,表明自己情意坚贞不移。但紧接着的"君情定何如?"却流露出不确定与疑虑。这一问看似平淡,实则沉重,它揭示了一种不对等的思念关系:一方坚守如初,另一方却音讯杳然。诗人在此展现了一种普遍的人类困境——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他人的心意,即使是最亲近的人。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并未直接抒发孤独或悲伤,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客观描述,让情感自然流露。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魏晋诗歌的典型特征,它要求读者透过字面意思去体会诗人的深层情感。燕子的归来本应是喜悦之事,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触发思念的媒介,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倍增其哀。
更深一层看,这首诗或许不仅指向某个具体的"君",更隐喻着诗人与整个世俗社会的关系。作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诗人选择归隐是对官场生活的彻底放弃。诗中的"门庭日荒芜"可以解读为他与主流社会渐行渐远的自我选择,而"君情定何如"则包含着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怀疑。在这种解读下,燕子归巢的意象就具有了双重意味:既是自然界的循环,也暗示着诗人对某种精神家园的向往。
诗人的诗歌往往在平淡中见深沉,这首《拟古 其三》正是如此。表面看是春日即景与怀人之作,实则蕴含着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当燕子年复一年地回到旧巢,而人却难以重聚时,诗人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在时间的长河中,有些离去注定成为永别,有些思念永远得不到回应。这种对人类处境的深刻理解,使诗人的诗歌超越了时代的限制,至今仍能触动读者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