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明] 杨慎
太常胸次潇湘宽,少年爱写生琅玕。
白头艺苑更入妙,笔法近追王孟端。
两家名藻雄吴下,品题未觉风流亚。
一纸能令百世传,两竿不啻双金价。
人言画竹非画工,草书结构将无同。
谁家高堂名宝绘,徐熙花鸟迷青红。
玉人佳兴松江东,寄图索赋随长风。
遥知把玩清香里,正是相思明月中。
《墨竹寄情:诗人笔下的艺术人生与精神对话》
赏析: 这首题画诗展现了诗人对夏仲昭墨竹艺术的深刻理解与高度赞赏。诗人以"潇湘宽"开篇,既点明画家胸襟,又暗含竹之精神品格。全诗通过"少年"与"白头"的时间跨度,勾勒出艺术家一生的修为轨迹。"笔法近追王孟端"一句,既见传承又显创新,体现了明代文人画"以书入画"的审美追求。
诗中"一纸能令百世传,两竿不啻双金价"的评语,超越了物质价值的衡量,直指艺术的精神永恒性。后段将墨竹与草书并论,揭示了中国书画同源的艺术真谛。结尾处"清香里""明月中"的意象转换,巧妙地将艺术欣赏、友朋相思与明月清辉融为一体,完成了从艺术评论到情感抒发的升华。
现代文译文: 太常卿胸中装着整个潇湘的辽阔, 年少时就爱描绘那翠竹的生机。 如今年迈在艺坛造诣更为精妙, 运笔技法已接近大师王孟端的水准。 两位大家的艺术成就在吴地称雄, 品评起来丝毫不觉风雅逊色。 一幅墨竹足以流传百代, 两根竹竿的价值何止双倍黄金。 人们都说画竹不是匠人所能, 其中结构与草书笔法如出一辙。 谁家厅堂珍藏这宝贵画作, 让徐熙的花鸟也黯然失色。 松江东边的友人雅兴正浓, 托长风寄来画作索要诗篇。 我知道你正在清香中细细品赏, 恰如我在明月下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