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欧阳修
颜回饮瓢水,陋巷卧曲肱。
盗跖厌人肝,九州恣横行。
回仁而短命,跖寿死免兵。
愚夫仰天呼,祸福岂足凭。
跖身一腐鼠,死朽化无形。
万世尚遭戮,笔诛甚刀刑。
思其生所得,豺犬饱臭腥。
颜子圣人徒,生知自诚明。
惟其生之乐,岂减跖所荣。
死也至今在,光辉如日星。
譬如埋金玉,不耗精与英。
生死得失间,较量谁重轻。
善恶理如此,毋尤天不平。
【现代文译文】
颜回饮着瓢中清水,在陋巷枕臂而眠; 盗跖饱食人肝为乐,横行九州无忌惮。 颜回仁德却早逝,盗跖长寿得善终。 愚人仰天发质问:祸福凭何作衡量?
盗跖尸身如腐鼠,形销骨朽归虚无。 万世犹遭口诛伐,文笔之诛胜刀斧。 细思其生所攫取,不过豺犬食腥膻。 颜回身为圣贤徒,生而明德自昭然。
但论生前真乐趣,何曾逊于盗跖荣? 身死精神长存世,光辉璀璨若辰星。 犹如金玉埋厚土,精魄光华永不消。 生死得失细权衡,孰轻孰重自分晓。
善恶报应本如此,莫怨天道不公平。
【原创赏析】
诗人此诗通过颜回与盗跖的鲜明对比,构建了一组极具张力的道德寓言。全诗以四组对比贯穿始终:
一、生存状态之对比 开篇"饮瓢水"与"厌人肝"的意象碰撞,将贤者的清贫与暴徒的奢靡并置。"陋巷曲肱"的简朴与"九州横行"的嚣张形成空间上的强烈反差。
二、生命长度之悖论 "仁而短命"与"寿死免兵"的残酷现实,直指世俗认知中的道德困境。诗人用"愚夫仰天呼"的戏剧性场景,将读者的困惑具象化。
三、身后评价之差异 "腐鼠化无形"与"日星"之喻构成第三重对比。盗跖的肉体虽得善终,却在历史评价中遭受"笔诛甚刀刑"的精神凌迟;颜回则获得"不耗精与英"的永恒价值。
四、生命本质之辨 末段转入哲学思辨,提出"生之乐"与"死之荣"的终极命题。金玉之喻巧妙揭示:真正的价值不因埋没而损减,反因时间淬炼愈显光辉。
艺术特色上,诗人采用"剥笋式"结构层层推进,由表及里地解构世俗成败观。比喻系统精密严谨,"腐鼠-豺犬"的卑贱意象群与"日星-金玉"的高洁意象群形成对抗性张力。结句"毋尤天不平"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完成对道德天平的终极校准。
此诗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历史观照精神,将儒家"立德不朽"的价值观念,通过诗性逻辑转化为具有说服力的艺术表达。在当下价值多元的时代,这种对精神永恒的坚守仍具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