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送家鹤坪太守之任河南》清张问陶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张问陶

《送家鹤坪太守之任河南》原文

悬庭不爱锦江鱼,分得阳春到敝庐。

已引巴人同和曲,更教石室有藏书。

门情宛转怜张闿,臣叔堂皇胜魏舒。

自忆莼鲈理归棹,天涯计日望登车。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

送别友人,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然而友人这次要去的是河南,这就不仅是一般的惜别了。清代诗人张问陶《送家鹤坪太守之任河南》诗中,表现了作者对友人前去治理荒芜、繁荣文化的重任,寄予了深切的关怀和热切的希望。

首句“悬庭不爱锦江鱼”,锦江在四川境内,其地富饶,诗人说:家兄这次到河南去,我并不因为锦江的鱼好吃而舍不得你离开。锦江鱼美,固然使人怀念,但比起阳春白雪般的阳春诗来,其价值可就差远了。这样写,不仅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且也从侧面衬托出友人的品格的高尚。

次句“分得阳春到敝庐”,“阳春”代指美好的诗篇。诗人说:家兄到河南去,他的清新的诗篇如同春天的暖风,吹到那里,我的陋室中也会感到春意盎然。这一句用的是“阳春白雪”的典故。下句就用到西汉时向平的典故:“已引巴人同和曲”。“巴人”,指的是喜欢唱流行歌曲的人。诗人说:家兄已在那里引起了文人雅士的和歌。“更教石室(汉代藏书的地方)有藏书。”这和“家有千金,不如一经”(《史记·货殖传》)是一个意思:那种尊重文化,重视培养人才的思想可以深教育。这样的社会文化发达、兴旺繁荣就可进入另一种文明的社会水平。“教”字起着重作用。以上两句连起来讲,意思是家兄去了不仅得到人们的欢迎和关怀(宛转怜张),其清新的诗篇像暖风吹进了文化人的头脑和心田),同时也使那里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

后四句则是从个人方面来设想。“门情宛转怜张闿”,诗人说:如果自己有机会(臣叔堂皇胜魏舒),也会象张闿那样去热爱那个地方,象魏舒那样得到人们的尊敬。“自忆莼鲈理归棹”,这里说的莼菜羹和鲈鱼脍是我国古代诗人常常用以表示思乡归隐之作如(左思)《洛阳名园录》:“山泽S·遐路是此情,莼羹能进翟何隐.敢兹对宠暂持,于已酬名长倚”.(罗邺《镜中):"来日几程愁里度,莼鲈归棹家乡路.”等诗句一样.诗人也难免如此.然而一想到鲈鱼脍,便勾起了自己归隐的念头,尽管“天涯计日望登车”,却仍不能不有一种矛盾和犹豫.这也就是说,诗人对去留问题是很重视的,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诗虽然不是直抒己怀,但我们读后,却仿佛看到了诗人那高大丰满的形象.

此诗是应和之作,因此艺术表现上自有逊于诗人的其它一些直抒胸臆的诗篇.它无论是构思、炼字、造语都不象“擅诗名冠海内”那样突 出.“以如此根基竟作出清远苍凉”的好诗,便是主人儒雅尚文风气的表现,但本联貌似客观叙事,不直接表达情感,语气亦从容不迫.“缓”也好,“浅”也好,正好调剂平缓处或直接抒发感情处的短促急迫.把如此清雅脱俗高超诗韵的主题,为应酬他人作品达到此艺术境界很不简单.这是一;其二是主体形象的丰满高大且耐人寻味,为送别友人而又体现张氏一班文人雅士风采而给人美感回味,非常感人.即:一种应酬文字居然作得如此出色!全诗艺术上的成功处有二:一是主体开掘得有深度,将“悬庭不爱锦江鱼”这样一个非常具有文人雅兴的主题加以提纯升华;二是构思浑然一体、深沉隽永。

现代文译文:

我并不贪恋锦江的鲜美鱼虾,你的阳春般的诗句会送到我的陋室。你已经引起文人雅士唱和的热情,还要让石室充满丰富的藏书。宛转的门情啊怜惜你的才华,臣子堂皇的政绩胜过魏舒。我忆起莼菜羹和鲈鱼脍,按捺不住思念之情打理好回棹。天隔天涯计划着每天盼望你登车远去。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