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张问陶
风掠晴云澹不收,夕阳吹影上扁舟。
帖山楼殿平如画,插水林峦碎欲流。
爆竹声繁逢腊日,荔枝香冷过戎州。
船窗自击泥头酒,味谏轩南为少留。
腊八日过叙州
张问陶
风掠晴云澹不收,夕阳吹影上扁舟。 帖山楼殿平如画,插水林峦碎欲流。 江语年来春盛旺,野桃向我说新年。 心为双亲小停驻,准备重回北国游。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诗题中的叙州是今四川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处万里长江上游。地势三面环山,造就了山区都市的温馨静谧与千姿百态的丛峦森林;常年受南风暖湿气团的影响,气压相对稳定在极高位,这一气候特征在描述到泸西盛开的山花和烟火连连的城市之中就有了脱尽人间烟火之象。“风掠”表明时已腊月,凛冽的北风从北至南掠过晴空下的叙州城,天上的云变得淡而稀少,连夕阳的倒影也被它凌厉地推着上了小舟。这是一幅清冷而寂静的画面,但又带有一种流动的气息。此情此景便构成了一首诗的骨肉和经纬。“腊日”两句是在描写叙州城外的风光,在城市高处楼殿耸立,可以平视远处的山川景色。但诗人并没有按顺序写楼殿、林峦,而是颠倒过来,突出了近处的林峦和远处的山水,显示了高下远近的层次和质感。花树本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在这诗里就如同拍照出来的片子一样真实起来。川南怒江峡谷地带的“野桃”,也是在每年春天按时而开的,已经化为眼前的美景而成了主题。“帖山”“插水”实际上是在分写山与水各自的不同面貌。先帖着山的楼殿与身临其境的扁舟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画面,这实际上是山城叙州城的缩影。而“插水林峦”则又化成了流动的镜头,展现出了江水如带的神韵。此诗首联是写空中和舟中遥望所见;颔联是写近处和岸上所观;颈联则是写城外远处;尾联则是即景抒情。在章法上变化多端而又脉络清晰。这首诗用字很通俗明白,却写得清雅洗练。由于写景的层次分明、变化多端,所以全诗的意境就显得格外深邃和富有立体感。
腊八日过叙州古代岁末在大江边小憩,抒发身在异乡的思考的情形和感叹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生活细节。“爆竹声繁逢腊日”,想想真有意思,临近春节还洋溢着春节将到来的气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诗味象征,“过了年就是另一番景象”,谁说的呢?却是大家的感觉啊。“爆竹”即是化学烟花的时代以前的真正“鞭炮”,能年年在这个日子放爆竹的人肯定是有钱人家,“有财帛之望也”。他们有钱又想到什么了呢?是在追忆往昔?还是在计划新年之乐?那一定是有好事发生呀!这首诗结尾说“船窗自击泥头酒”,那也是再明白不过了。“船窗”指代船舱,“自击”即自己开瓶倒酒,“泥头酒”是乡村自酿的土酒,“船窗”又以“心为双亲小停驻”,所以他们就以酒祭江并畅饮祝福吧!这样一想这首诗也就具有了更浓的亲情和乡情色彩了。
“帖山楼殿平如画”,一个“帖”字又很有味道。“帖”字似乎在说:身临其境感觉它就像画一样;“平如画”三字说明叙州的山川城池是很有特色的:城高楼多且位置合理、错落有致;城内道路与河流布局有序、设计精巧;再加上亚热带绿树及富于民族风格的瓦屋,大可当得起是一个地区特色的代表作。“插水林峦碎欲流”也颇有内涵。“插水”既是在描写俯瞰城市一角的整体感觉;“林峦碎欲流”也是在概括一幅整体山水的图画的同时,在暗示着一种动感与生机。
这首诗在描写城市风光的时候没有把城市神化、异化或神秘化,而是作为实实在在的物体来描写的。这可能就是张问陶对城市的一种本色的理解或对生活的一种朴素的理解吧!但是就是这种朴素的理解使这首诗有了令人向往的色彩和魅力。这就像人们喜欢回忆往事一样,因为那里面包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和生活经验。
最后两句“心为双亲小停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