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朱彝尊
诗篇虽小技,其源本经史。
必也万卷储,始足供驱使。
别材非关学,严叟不晓事。
顾令空疏人,著录多弟子。
开口效杨陆,唐音总不齿。
吾观赵宋来,诸家匪一体。
东都导其源,南渡逸其轨。
纷纷流派别,往往近粗鄙。
群公皆贤豪,岂尽昧厥旨。
良由陈言众,蹈袭乃深耻。
云何今也愚,惟践形迹似。
譬诸艻蔗甘,舍浆啖渣滓。
斯言勿用笑,庶无乖义始。
斋中读书 其十一
诗篇虽小技,其源本经史。 必也万卷储,始足供驱使。 别材非关学,严叟不晓事。 顾令空疏人,著录多弟子。
开口效杨陆,唐音总不齿。 吾观赵宋来,诸家匪一体。 东都导其源,南渡逸其轨。 纷纷流派别,往往近粗鄙。
群公皆贤豪,岂尽昧厥旨。 良由陈言众,蹈袭乃深耻。
这首诗是朱彝尊对自己诗歌创作的自述和反思,他提倡诗歌应当源远流长,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进行创作,而不应该一味追求时尚或追赶潮流。下面是我对此诗的赏析:
“诗篇虽小技,其源本经史。”诗是艺术的一种,自然是小技,但它的源头却是经史。从经史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获取很多养分,从而滋养我们的心灵和文字。这也是朱彝尊一直以来的主张。
“必也万卷储,始足供驱使。”他强调诗歌创作必须要有丰富的积累,只有读过万卷书,才能真正驾驭诗歌这个工具,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种积累不仅仅是文字的积累,更是知识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思想的积累。
“别材非关学,严叟不晓事。”这里他强调了诗歌创作的另一种能力——别材,即选择合适的材料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这种能力并非源于学问,而是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理解,源于对事物的独特感知和领悟。因此,那些只注重学问的人往往难以理解诗歌的真谛。
“顾令空疏人,著录多弟子。”这句话是对那些没有真正理解诗歌的人的批评。他们可能只是为了追赶潮流或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学问而写诗,这样的人在诗歌创作中往往只是记录别人的思想和情感,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这样的诗歌虽然数量众多,但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
“开口效杨陆,唐音总不齿。”朱彝尊对当时流行的诗歌风格持批判态度。他推崇的是唐诗的清新自然、质朴明快,反对那些过于雕琢、过于浮华的诗歌风格。他认为效仿杨陆等人的诗歌风格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的诗歌已经偏离了唐诗的精髓。
“吾观赵宋来,诸家匪一体。”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宋代诗歌的评价。他认为宋代诗歌虽然名家辈出,但各家风格并不统一,有的过于华丽,有的过于平淡,有的过于纤巧,有的过于粗犷。这些都不是他心目中的诗歌应有的样子。
“东都导其源,南渡逸其轨。”朱彝尊认为东都(洛阳)是古代诗歌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那里的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而南渡则是指南宋时期,那个时期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质朴明快,是朱彝尊所推崇的。他认为这两个时期的诗歌风格是诗歌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纷纷流派别,往往近粗鄙。”虽然诗歌风格多种多样,但朱彝尊认为许多流派过于追求个性而忽略了诗歌的本质——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传达。这样的诗歌往往过于粗糙、浅薄,缺乏内涵和深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朱彝尊对诗歌创作的看法和态度。他主张诗歌应该源远流长、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诗歌创作必须以深厚的历史积淀为基础;诗歌应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感动人心;诗歌风格应该清新自然、质朴明快。这些都是他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一直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