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常作为中唐诗人,虽非诗坛巨擘,却在文人群体中颇具影响力。其诗作以五言见长,风格清丽含蓄,尤擅描绘山水田园之趣,《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等作品展现了娴熟的格律技巧。作为窦氏文学家族成员,他与胞弟窦牟、窦庠等形成'联璧'之誉,共同延续了大历诗风余韵。诗人诗歌虽未开宗立派,但以真挚的情感和雅致的语言,成为连接盛唐与中唐诗歌的纽带。其《南至日太史登台书云物》被收录于《唐诗三百首》,足见后世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堪称中唐时期具有典型意义的文人诗人代表。
窦常(约750—825),字中行,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窦叔向长子,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并称"五窦"。贞元十四年进士及第,曾任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晚年出为朗州刺史,转夔、江、抚三州刺史,仕终国子祭酒。其诗多写羁旅愁思与闲适生活,《全唐诗》存其诗26首,代表作《之任武陵寒食日途次松滋渡》以简淡笔触抒写宦游漂泊之慨。窦氏兄弟俱擅文辞,时人誉其家学渊源,诗人诗风清雅,尤工五言,在贞元、元和诗坛颇具影响。
窦常(约746—约825),字中行,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职。德宗贞元中任朗州刺史,宪宗元和初为夔州刺史,后官至国子祭酒。晚年归隐,卒年约八十。诗人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俱有诗名,时称"五窦"。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丽闲雅,《全唐诗》存其诗26首。代表作《奉寄辰州房使君郎中》等,展现其含蓄婉转的诗风。作为中唐过渡期诗人,诗人作品虽未臻一流,但反映了当时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具有一定文学史价值。
窦常是唐代宗室诗人,现存诗20余首,代表作有《还京乐》《立春后言怀招汴州李匡卫推》等。其诗风清丽婉转,善于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抒发羁旅愁思,如"山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等句,展现了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观察。作为宗室成员,其诗作常流露出对仕途的感慨,既有"自怜非剧孟,何以佐良图"的谦逊,也不乏"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的豪情。诗人诗歌语言凝练,意境含蓄,在盛唐向中唐过渡的诗坛中独具特色,体现了唐代宗室文人雅致含蓄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