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杏山馆听子规》唐窦常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窦常

《杏山馆听子规》原文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现代文赏析、翻译

杏山馆听子规

窦常

楚塞馀春听渐稀,断猿今夕让沾衣。

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

这首诗写的是子规(杜鹃鸟)的啼声。诗一开始“楚塞馀春”点明时令、地点和诗的主题,楚塞,指秦岭以南的楚地。初春时节,残存的春色逐渐稀少,子规鸟凄厉的啼叫,把诗人听得心绪渐生,只感到心中如衣湿透似的别有一番凄凉和难过,便是山中的野猿和声啼溅。白居易写子规(《禽言》)的“不如归去”,以及声口的描绘云:“‘不如归去’句,不如泣而听其自诉。”李白诗句:“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也是渲染子规的凄厉叫声,使人听了愁上加愁。本诗写杜鹃声之悲,也是从猿啼声中听出来的。

颔联“云埋老树空山里,仿佛千声一度飞”,把子规的啼声推向更高境界。千声一度,极言其啼声之悲切回荡,高亢嘹亮,使本来就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显得格外空旷幽暗,愈发衬出子规的凄清悲苦。同时,“千声一度”又把人们熟悉的子规啼声形象化、具体化,令人自然联想到猿啼不止的情景。空山里暮云四合,千声杜鹃一度飞鸣,使人惊心动魄。诗人从杜鹃啼鸣的描写中,又给人们以丰富的联想:或以为诗人触景伤怀,感伤物是人非;或以为诗人想到祖国统一的前途渺茫,而产生深重的忧愁;或以为诗人联想到报国无门却只能长夜漫漫苦度时日。这些联想是诗人主观情感的流露,也是本诗的主旨所在。

诗写得很有神韵,语言清新、凝炼。尤其是尾联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使全诗意境高远、气韵生动。

译文:

在秦岭以南的楚地,春天已过去了一大半儿。子规鸟的叫声渐渐地稀少了。这断断续续的叫声,就像失群的离群孤雁一般让人听了心里一阵阵发凉。那猿猴的啼叫声也让人一阵阵心酸。暮色四合,朵朵白云埋住了古老的树木,空旷的山谷里千声杜鹃一度飞起。这杜鹃鸟的哀鸣声回荡在山谷中,让人感到一种极度的悲痛和哀伤。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