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草》唐吴融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吴融

《草》原文

染亦不可成,画亦不可得。

苌弘未死时,应无此颜色。

现代文赏析、翻译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原文所写的一篇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唐 吴融

染亦不可成,画亦不可得。 苌弘未死时,应无此颜色。

初读此诗,似平淡无奇,仔细玩味,则象嚼橄榄,回味无穷。

草色青青,本是无所谓美,无所谓不美。但某些人却人为地给它涂染上了一层特定的颜色,于是它就美了。这特定的颜色,当然与人们的审美意识有关。如封建士大夫喜欢牡丹,于是牡丹就美了;而鄙薄菊花,则菊花可弃,“未秋”便可说是丑的了。“情人眼里出西施”,带有特殊政治倾向的美学观往往导致了人们在美学上不同寻常的评品结果,“王恺之床着褥衬”,竟然误国而导致赵衰被贬的可悲结果(“元皇帝数欲辟王恺之人填充铜洲新人为司州别驾”)。这里所讲的是政治上的审美偏见,而吴融诗中“染亦不可成”所讲的是美学上的审美偏见。这种审美偏见是主观的、片面的,也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这种审美意识的存在,往往使人们对于自然美的不公正的评品结果。

草色如碧本无异于青,却因其色青而被尊为美,色绿而被贬为丑,这就是人为审美意识所带来的必然恶果。“画亦不可得”,就是强制性赋予草色美的特定意识。“画”本是可以创造美的,“画山描月,昔人韵事尔”,描山画月本来尽可以循规蹈矩地去描绘那山水月华之美。然而人们强制性的审美意识是“不可得”。在这种意识的强制下,“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以在这里创造的已不是“山月之美”,而是“草色之美”了。

“苌弘未死时,应无此颜色”,苌弘周而复始的传说在吴融笔下成了反面陪衬。草色如碧本无如此特殊颜色,若苌弘不死,“应无此颜色”,则“此颜色”必是鬼魂所赐也!

至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作结:草色之所以如此特殊颜色,是因为它被人为审美意识强制性地赋予了美!吴融在诗中把这种强制性赋予草色的荒谬性揭示得淋漓尽致!

吴融这首诗的结尾戛然而止,没有作结,留给读者的却是意在言外之遐思。最后二句表面上讥笑苌弘鬼魂赐色给小草(其实是诗人的审美意识赋予草色的),实际上是对某种审美意识的尖锐批判与否定!对于任何事物都要从两方面看,这是必要的智慧;但对于同一事物不允许有不同的看法,那才是我们今天认为的不可取的愚蠢。所以读吴融这首诗,不要轻易放过“苌弘未死时”那句结语。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