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吴融
曾听豪家碧玉歌,云床冰簟落秋河。
月临高阁帘无影,风过回廊幕有波。
屈指尽随云雨散,满头赢得雪霜多。
此时空见清凉影,来伴蛩声咽砌莎。
月夕追事
吴融
曾听豪家碧玉歌,云床冰簟落秋河。
月临高阁帘无影,风过回廊幕有波。
屈指已随云雨散,满头赢得雪霜多。
此时空见清凉影,来伴蛩声咽砌莎。
这是吴融离开长安前所作的一首诗。作者追忆自己在京师居住的经历,同时借此表达出对往事的无限感慨。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作者就以一种盛满羡慕之情的笔墨,描绘豪家歌女之家的豪华生活情景。“曾听豪家碧玉歌”,表明作者曾在那里听过歌妓碧玉演唱。“云床冰簟落秋河”,是写云床上的歌女在月夜高歌的情景,清凉的秋夜,她们睡在洁白的云床上,床上铺着凉爽的竹席,席上没有半点尘埃,这哪里是人间的景象,简直是一个月夜的美妙幻境。作者用笔不凡,一落笔就令人想到天宫仙女的月下生活。“落秋河”三字更把歌女碧玉的歌声写得动人。她的歌声一定很动听,所以才能把明亮的月光照到床席上,让床席和竹席上的水珠和露珠都闪动起来,象秋夜的河在月下跳动一样。
三、四两句写室内外的景物。上句是室内,“月临高阁帘无影”,月亮升起来了,照在华丽的楼阁间,高阁连着阳台,女主人公正在月下赏曲,“帘无影”。下句是室外,“风过回廊幕有波”,微风从回廊下吹过,将屋外的帷幕掀开,吹起,好像看见波涛一样。两句把室内外的景物写得富有特殊意义。“月临高阁帘无影”是写月光对室内的影响,“风过回廊幕有波”是写微风对室内的影响。这样就把一个清幽的环境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五、六两句写人事的变迁。“屈指尽随云雨散”,作者是旧识犹存,人事还是有变迁的,欢会浮云倏起而骤散、晴雷暂击而长收的青年时所处的“热室炉”、“烈羽觞”(《看今翻昔相命与期归鸿判中因唱新什志一时景物命学士同赋二十韵》)华屋换作了蓬蒿。曩游已如晨星寥落无踪,无处问绮罗不复记欢乐有余.“屈指尽随云雨散”,明明经历过若干盛筵欢场,烟笼珠浦但此一切业都如办办的烟火.这是一种新鲜的意象中包括历史的折迭,实生活的高低曲折变幻,“尽随云雨散”,倒也并不是凝固不动了.后来贺铸词说:“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依依”,则是就某种保持常在的状态和情节而运用比兴,具有创新意境和地方风味的成份在两句一热一冷情景的反差中形成了一种幽远的韵味和细腻的情思.以下一句转入内心身世。“满头赢得雪霜多”,个人而问白发冉冉.一“多”字意味深沉。“赢得”本来就有成果,结果的意思内含欣慰.“赢得”这样的安慰使内疚进一步加深:迟暮之情是无可奈何的.
最后两句“此时空见清凉影,来伴蛩声咽砌莎”,是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也是对现实的感受.“此时”指月夕,即月夜.“空见”二字,意思是说眼前所见的只是月光留下的清凉影子,陪伴着蟋蟀凄切的鸣声.“咽砌莎”,是说蟋蟀在白莎砌成的庭院里哀鸣,一种清冷的声音.“蛩声咽砌莎”就是杜甫诗里所写的“月轮照塞水,羌笛静胡沙“那种感觉.对节候的变化特别敏感,与自己往昔的经历联系起来,才有这种凄清的感觉.末句以景结情,余音袅袅.
这首诗把往昔繁华与当前凄清对比起来,把豪家碧玉与作者自己对比起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和难以言说又不能不产生的悲哀.情景之间已不完全是一种对比关系,作者主要采用“联类”手法造成“影浸字”(韩愈诗“欲取鸣琴弹个尽未忍别伊”)现象即一个物态意象清凉,完全寓于了作者的感情活动.由往事引起凄惋的秋宵情思已.意境也越加空灵渺远;景象从很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