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雪后集陶然亭先归道登黑窑厂》清黄景仁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黄景仁

《雪后集陶然亭先归道登黑窑厂》原文

城南有高亭,亭与城相向。

城雉衔西山,走青嶂。

残云时一白,破碎失山状。

对山开长筵,兴酣酒力王。

中有清气通,逌然发高唱。

入座皆俊物,能容我跌宕。

转嫌眼界窄,三面碍屏障。

欲撤不可得,悄焉思远飏。

疾觅快马骑,径去不复让。

岂困困酒逸,略似放翁放。

一里得高台,于此足辽旷。

野风四面合,始觉所居亢。

尺五韦杜天,幕我作行帐。

城远随野阔,一线空烟漾。

入云翻冻旗,暮角隐悲壮。

北眺瓦一垤,万户走鳞浪。

倏被暝色催,几处远镫亮。

九门将传钥,三殿久散仗。

而我此徘徊,清绝转凄怆。

回忆亭中人,不见此台上。

兴至各有适,何必两相望。

抚景伤我心,愿托陶家葬。

去去应复来,行行重惆怅。

现代文赏析、翻译

《雪后登临的孤独与超越——诗人<雪后集陶然亭先归道登黑窑厂>新解》

赏析: 诗人此诗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精神轨迹——从群体欢宴到个体超越的完整心路历程。诗中"城雉衔西山"的意象,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衔接,暗示着诗人始终在世俗与超脱间徘徊。酒宴中的"清气通"与"高唱"实则是诗人精神突围的前奏,而"三面碍屏障"的局促感直接触发了诗人"思远飏"的冲动。

诗中空间转换极具象征意义:从封闭的亭台到开阔的高台,对应着诗人精神视野的拓展。"野风四面合"的体验让诗人获得"尺五韦杜天"的宇宙意识,这种突然的视野开阔与精神提升,正是中国文人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生动体现。

黄昏时分的京城景象描写尤为精彩:"万户走鳞浪"的比喻将世俗生活虚化,"暮角隐悲壮"的听觉意象则强化了历史沧桑感。结尾"愿托陶家葬"的表述,既是对陶渊明精神的追慕,也暗示着诗人对终极归宿的思考。全诗在空间转换中完成精神升华,展现了清代文人在盛世中的深层孤独。

现代文译文: 城南有座高高的亭子, 正对着城墙相望。 城垛衔着西山的轮廓, 蜿蜒在青色山峦之上。 零散的云朵偶尔露白, 破碎了完整的山形。

对着群山设下长席, 酒兴正浓豪情万丈。 胸中有清气贯通, 悠然发出高亢吟唱。 在座都是俊杰之士, 容得下我的狂放不羁。 忽然觉得视野太窄, 三面屏障遮挡目光。 想要撤去却不能够, 默默生出远飞之想。 急忙寻来快马骑上, 径直离去不再谦让。

这岂是因酒困顿? 倒像陆游般的疏狂。 行一里寻得高台, 此处足够辽阔苍茫。 野风从四面合围, 才觉所在之处高亢。 咫尺间的韦杜天空, 为我张开了行军营帐。

城池渐远原野开阔, 一线轻烟空中荡漾。 冻旗翻卷入云端, 暮色军号隐含悲壮。 北望屋瓦如蚁丘, 万家灯火似鳞浪。 忽然被暮色催促, 远处几盏灯点亮。

九门即将下钥, 宫殿早已散朝。 而我在此徘徊, 清冷转为凄怆。 想起亭中友人, 不见此台风光。 兴致各有所适, 何必相互眺望。

此景触动我心, 愿学陶潜归葬。 离去终将再来, 步步满怀惆怅。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