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尽管是……》现代刘半农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现代] 刘半农

《尽管是……》原文

她住在我对窗的小楼中,

我们间远隔着疏疏的一园树。

我虽然天天的看见她,

却还是今天不相识。

正好比东海的云,

关不着西山的雨。

只天天夜晚,

她窗子里漏出些琴声,

透过了冷冷清清的月,

或透过了屑屑蒙蒙的雨,

叫我听着了无端的欢愉,

无端的凄苦;

可是此外没有什么了,

我与她至今不相识,

正好比东海的云,

关不着西山的雨。

这一幸的一天可就不同了,

我没听见琴声,

却隔着朦胧的窗纱,

看她傍着盏小红灯,

低头不住的写,

接着是捧头不住的哭,

哭完了接着又写,

写完了接着又哭,……

最后是长叹一声,

将写好的全都扯碎了!……

最后是一口气吹灭了灯,

黑沉沉的没有下文了!……

黑沉沉的没有下文了,

我也不忍再看下文了!

我自己也不知怎么着,

竟为了她的伤心,

陪着她伤心起来了。

我竟陪着她伤心起来了,

尽管是我们俩至今不相识;

我竟陪着她伤心起来了,

尽管是我们间

还远隔着疏疏的一园树;

我竟陪着她伤心起来了,

尽管是东海的云,

关不着西山的雨!

1923,巴黎

现代文赏析、翻译

《尽管是……》现代文赏析

【情感共鸣的奇迹】 一扇窗的距离,隔开两个陌生灵魂。诗人用"东海的云,关不着西山的雨"的绝妙比喻,道尽现代都市人际的疏离常态。琴声成为月光下的信使,在冷月与细雨交织的夜晚,将陌生人的悲欢悄然传递。直到那个决定性夜晚,红色灯影里撕碎信笺的剪影,突然击穿了所有物理隔阂——疏离的园树、朦胧的窗纱、巴黎的时差,都在人类共通的情感震颤前土崩瓦解。

【现代性隐喻三重奏】 "小红灯"作为全诗唯一的暖色,在黑暗叙事中格外刺目。它照见的不仅是女子写作的身影,更是现代人精神困境的显影:写作-哭泣-撕毁的循环,恰似西西弗斯式的存在主义寓言。当灯火最终被吹灭,"黑沉沉"三字重复的不仅是视觉体验,更是对沟通彻底绝望的心理状态。诗人最终选择用"陪哭"完成对现代性孤独的反叛,在情感共振中短暂超越了物理隔阂的永恒命题。

【空间诗学的突破】 1923年巴黎的出租屋,东方诗人用"疏疏一园树"重构了古典诗词的意境。但钢筋森林里的"对窗相望",早已不是"墙里秋千墙外道"的田园牧歌。当"扯碎信纸"的锐响替代了往日的琴声,现代都市人际关系的暴力性突然显现。诗人三层递进的"尽管是",如同推土机般碾过所有隔离物,最终在情感废墟上建立起超越时空的共情乌托邦。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