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题襄阳米芾祠》宋黄庭坚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黄庭坚

《题襄阳米芾祠》原文

千峰映碧湘,真叟此中藏,饭不著石吃,眉应似发长。枫梩搘酒瓮,鸐风落琴床。强效忘机者,斯人尚未忘。万里莓苔地,不见驱驰踪。唯开文字窗,时写日月容。竹韵漫萧屑,草花徒织茸。披霜入众木,独自识青松

现代文赏析、翻译

《题襄阳米芾祠》现代文译文:

千山倒映在碧绿的湘水中, 那位真隐士就隐居在此处。 他不用石臼舂米做饭食, 想必双眉已如白发般长。 枫木支架托着他的酒坛, 山风把琴声吹落在床榻。 世人强学忘机终是刻意, 唯有他从未刻意去遗忘。 万里苍苔覆盖的大地上, 寻不见车马奔走的痕迹。 只在文字开凿的窗棂里, 偶尔摹写日月的容颜。 竹林声韵漫作萧瑟碎响, 野草闲花空自织就茸毯。 当寒霜浸染所有树木时, 唯有他能辨认出那青松。

赏析:

这首题壁诗展现了诗人对米芾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诗人通过"千峰映碧"的宏阔起笔,勾勒出隐者所处的山水意境。"饭不著石"四句以夸张笔法描写米芾的超凡脱俗,将饮食起居的细节转化为精神符号。"强效忘机"二句点明主旨——真正的隐逸在于本性自然,而非刻意模仿。

中段"万里莓苔"的意象群构成时空的双重隐喻:既表现地理上的幽寂,又暗示时间积淀的厚度。"文字窗"的比喻精妙,将艺术创作视为沟通天人的媒介。尾段"竹韵""草花"的铺陈为最后的转折蓄势,"披霜识松"的结句既是写实,更是对米芾艺术人格的终极定义——在万木凋零时依然保持精神的高度自觉。

全诗以物象的层递展现心灵的境界,山水、草木、器物皆成为精神的外化。诗人用"以禅入诗"的笔法,在虚实相生中完成了对这位书画大师的精神造像。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