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宋黄庭坚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黄庭坚

《古诗二首上苏子瞻》原文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

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

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

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

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

得升桃李盘,以远初见尝。

终然不可口,掷置官道傍。

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

现代文赏析、翻译

孤芳的悖论:诗人《古诗二首上苏子瞻》中的价值困境

"江梅有佳实,托根桃李场"——诗人这首呈给苏轼的诗作,开篇就展现了一幅极具张力的画面:江梅的果实本应生长在适合它的环境,却偏偏扎根于桃李争艳的场所。这一意象立刻将我们带入一个关于价值评判与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江梅在这里成为了一种隐喻,它象征着那些本真、高洁却不得不置身于世俗评价体系中的存在。

诗中"桃李终不言,朝露借恩光"的描写尤为精妙。桃李的沉默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无需言语——它们本就是主流价值认可的对象。朝露的"恩光"自然倾向于这些被认可的存在,而江梅只能"孤芳忌皎洁,冰雪空自香"。这里的"忌"字用得极为传神,不是嫉妒,而是警惕——警惕自己的高洁可能带来的孤立。冰雪中的芬芳无人欣赏,这种美注定是孤独的。

诗人继而将江梅的价值提升到"古来和鼎实,此物升庙廊"的高度。"和鼎"、"庙廊"这些意象将江梅与祭祀、国家大典联系起来,暗示其本应具有崇高地位。然而笔锋一转,"岁月坐成晚,烟雨青已黄",时间的流逝中,江梅的果实错过了最佳时节,由青转黄。当它终于"得升桃李盘",却因为"终然不可口"而被"掷置官道傍"。这一转折残酷地揭示了价值评判的主观性——同一事物在不同语境下可能遭遇截然不同的命运。

诗的结尾"但使本根在,弃捐果何伤"看似豁达,实则暗含无奈。这种"本根"哲学是传统士人在遭遇贬谪或边缘化时常有的自我安慰,但也暴露了一个根本困境:如果价值必须通过他者认可来实现,那么保持本真与获得认可之间就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江梅的"本根"保证了它的本质不会改变,但无法改变它被抛弃的命运。

诗人写此诗时,正值新旧党争激烈之际,他与苏轼都面临着政治上的困境。诗中江梅的命运恰似他们这些保持独立品格却遭排挤的士人。诗中反复出现的"桃李"与"江梅"的对立,实际上映射了政治场域中主流与非主流、得势与失势群体的关系。朝露的"恩光"不均分配,暗示了皇恩或机遇的不公正。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这首诗揭示了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评判困境。当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面临类似的处境:保持独特性可能意味着被边缘化,迎合主流又可能丧失本真。诗人通过江梅的遭遇,让我们看到这种困境的历史纵深。他最终选择以"本根"的坚守来超越暂时的荣辱,这种态度对现代人如何在不友善的环境中保持自我,仍具有启示意义。

当我们将"掷置官道傍"的江梅与当代社会中那些不被主流价值认可的存在并置思考时,诗人这首诗就超越了具体历史语境,成为关于异质性与主流接纳之间永恒张力的深刻寓言。诗中那种在否定中寻求肯定的智慧,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应对现代价值困境的一剂良方。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