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社日两篇 其二》唐杜甫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杜甫

《社日两篇 其二》原文

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

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

鸳鹭回金阙,谁怜病峡中。

现代文赏析、翻译

下面是我根据要求对这首诗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杜甫笔下的“社日两篇”,描写的是湘西峡中习以为常的民间风俗,似乎纯属对故乡风物的讴歌,但只要我们仔细玩味,便会发现这纯朴的故乡风情中蕴藏着诗人对历史人物和自身境遇的深沉感慨。

“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这里引用两个典故,第一个是陈平的故事。西汉时期,陈平帮助刘邦建立政权后,刘邦问他:“我之所以胜过项羽,得天下,是什么缘故?”陈平答道:“大抵是因为对部下封赏公平,您能与诸将共享利益。现在楚汉相争,您部下大将如韩信等功劳很大,但您却不能与他们共享利益,而是把他们逼反了,您又怎能不败呢?”第二个是太史公论功的故事。汉朝司马迁作《史记》,记载功臣事迹,后代的评论家颇多不满。作者把这两个典故合用,是借用其意评述历仕两朝、且两朝都不白之身的名将魏尚,也是借古讽今评述自己的身世。这两句字面是说:陈平当初能公平分肉,现在(即使)太史公把他的功劳论列出来(有如秦失其鹿,英雄们纷纷争取),也未必能得到善终。言外之意是说:自己虽然有社稷之佐的才干,但生在乱世,且又生不逢时,功高盖世却反被朝廷所疑。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这两句是叹息自己虽老且病,却还被弃置在湘鄂赣边远的小小峡中。“江南”点明自己的故乡;“渭北”借渭水河畔的韩信自比,暗含“王侯”之意。作者并没有申明这一点,而是让读者从“社日两篇”中细细品味。这种写法是含蓄深蕴的。

“欢娱看绝塞,涕泪落秋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潮,也是最感人的部分。这前两句表面上自嘲是看社日风俗的欢乐、自娱自乐的老人;骨子里却是泪眼秋风的哀伤和慨叹。社日风俗欢乐,“欢娱”二字实际上掩盖不住他内心的伤痛。这一句又是和“江南老”、“渭北童”联系在一起的:“绝塞”指险要的巫峡,“看绝塞”自然与客居异乡、报国无门的愤懑情感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把前两句的“乐”情一转,造成乐而愈悲的高情。

最后两句“鸳鹭回金阙,谁怜病峡中”,把诗的主题推向深化。杜甫虽病居“峡中”,心却在国运、民生的关注上。他多么希望像朝中的群臣那样为朝廷尽忠;他多么希望能像群鹭那样重返朝廷啊!但他自知羁绊在身,无人可托,“病峡”的孤独之情油然而生!这又是和前面的欢乐和哀怨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结余韵悠然,既有“谁怜”这样自怜之语,也有“谁怜病峡中”这样可怜向人的表诉;诗句可从正面理解为谁来可怜病中的我?又可理解为在如此世风下朝廷中恐怕没有一个清白的臣子能了解、同情我!寄托深远、感人至深!

社日两篇字面上全是抒发感古伤今之情的,实际上处处紧扣主题。社日风俗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再现,而诗人的情怀也正寓于其中。诗人通过历史人物和自身境遇的感慨深蕴其中,同时对社日风俗的描绘也饱含着诗人的深情和对故乡风物的热爱之情。

现代文译文:

陈平也曾公平的分肉,太史公也终究论功行赏。如今我老于江南漂泊,他日化作儿童时也要渭水边垂钓为生。看社日风俗老来欢娱,秋风凄泪飘落多情。朝中群鹭回归金銮殿,谁来同情病卧此峡谷中的我?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