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赠苏四徯》唐杜甫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杜甫

《赠苏四徯》原文

异县昔同游,各云厌转蓬。

别离已五年,尚在行李中。

戎马日衰息,乘舆安九重。

有才何栖栖,将老委所穷。

为郎未为贱,其奈疾病攻。

子何面黧黑,不得豁心胸。

巴蜀倦剽掠,下愚成土风。

幽蓟已削平,荒徼尚弯弓。

斯人脱身来,岂非吾道东。

乾坤虽宽大,所适装囊空。

肉食哂菜色,少壮欺老翁。

况乃主客间,古来逼侧同。

君今下荆扬,独帆如飞鸿。

二州豪侠场,人马皆自雄。

一请甘饥寒,再请甘养蒙。

现代文赏析、翻译

赠苏四徯

同游时不同,转蓬各自飞。

五年未归去,仍缘行李归。

战马正疲劳,乘舆多警疑。

我有寸尺寸,无奈病相随。

非是肤色黑,心中已成灰。

巴蜀贼猖狂,剽掠扰四方。

幽蓟已平定,边疆人自防。

此人远道来,真我友道昌。

天地虽宽大,出门空囊行。

君子笑我饿,少壮欺长翁。

主客易位置,自古多逼侧。

你今去荆扬,独帆如鸿翔。

二州皆英豪,相聚为娱乐。

暂请为饥饿,再请养蒙愚。

以下是我对这首诗的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在荆扬流浪的苏四的,诗中表达了对苏四的同情与关怀,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诗中通过对苏四的描述,也反映出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

“同游时不同,转蓬各自飞。”诗人以转蓬为喻,说明人生离合、世事变幻无常。这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他们当年分别时的情景,同时也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转蓬飘零,无根可依,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两句饱含着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验。

“五年未归去,仍缘行李归。”转蓬飘零在外,不得归家,诗人与苏四同样天涯游子,彼此同情怜悯。缘行李归,即按照旅途行装作准备回家的意思。这两句说明他们分别已经五年,至今仍未得能回到故乡。

“战马正疲劳,乘舆多警疑。”战乱未息,军马疲惫不堪,天子出巡也戒备森严。这两句说明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暗寓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我有寸尺寸,无奈病相随。”诗人尽管身体有病,仍念念不忘国家的前途。这里同时也反映出诗人怨愤之情:一腔报国的心,何处可酬?即便是区区报主之意,也难施展在充满危机的时局之中。而这一切不免使得诗人身心交瘁了。“非是肤色黑,心中已成灰。”两句用拟人法形象地说明外貌健康、身体强壮,但心却如槁木死灰一样的诗人形象(人到困苦挫折的时候)。感叹自身怀才不遇也再恰当不过了。“况乃主客间,古来逼侧同”以下诗人的情绪开始高涨起来:我与苏四长期漂泊在外固然是不幸的,但荆扬一带豪侠之士热情接待苏四却是令人感动的;主人暂时缺食也是事出无奈的;再次是希望苏四在可能到来的一国平定局面中发挥作用。“逼侧”一词用得极好,它不仅概括了动荡不安的时局(动乱之中人不得安居),同时也反映出诗人与流亡朋友、与国家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的关系。因此这首诗写得深沉、含蓄而又概括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内心深处的种种感受、希望和失望情绪。它没有具体地描写战争景象,没有提及一人一事一物三枚五个固定的地点也可纵横思索成一好篇驰骋式的律诗 ,也颇见出杜甫长于比兴的特点和信口抒怀的气概自如。。这几句格调高低自见心情,流转不测文采藻饰无所用心笔墨也最节省生动地人物再现以及环境烘托全都服从于情绪的迫切需要用字却无斧凿痕迹显得自然浑成富有音乐感因而格外显得得心应口又十分顺畅杜甫一向反对文字“辞藻华而不实”他在写律诗常常追求辞简而意多在造语炼字方面他确乎比前人有所进步但另一方面在格调上则流于直露草率也时有所见也还是以含蓄沉着为上策。这也许就是后人觉得杜诗有时失之太切吧!从平易流畅转为奇特拗晦(不是拗涩)绝不是杜甫个人探索的终点于此《赠苏四徯》亦可看出杜甫的确已具有唐诗初步成就的一种风格——从通脱自然转向奇特凝重但仍应多存古训 。不过 ,只要把握了风格发展的线索以及发展的具体环境就会得出恰当的结论并不违背他的成就或当时一般风格的发展规律 。至于杜甫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则属沉郁悲怆一类它与通脱自然的风格一样是唐诗两种基本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