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杜甫
南风作秋声,杀气薄炎炽。
盛夏鹰隼击,时危异人至。
令弟草中来,苍然请论事。
诏书引上殿,奋舌动天意。
兵法五十家,尔腹为箧笥。
应对如转丸,疏通略文字。
经纶皆新语,足以正神器。
宗庙尚为灰,君臣俱下泪。
崆峒地无轴,青海天轩轾。
西极最疮痍,连山暗烽燧。
帝曰大布衣,藉卿佐元帅。
坐看清流沙,所以子奉使。
归当再前席,适远非历试。
须存武威郡,为画长久利。
孤峰石戴驿,快马金缠辔。
黄羊饫不膻,芦酒多还醉。
踊跃常人情,惨澹苦士志。
安边敌何有,反正计始遂。
吾闻驾鼓车,不合用骐骥。
龙吟回其头,夹辅待所致。
好的,下面是我根据要求所作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此诗对堂弟抱有极高的期望。从全篇来看,寄予着很深的感情。其情绪由前面部分,不难看出是复杂而亢奋的。而“所以子奉使”至结尾一段,便豁然贯通了。一切朝廷用意、功业之思等等,皆在此两句话中道出。如用平常的心理推测,这里当还包含对堂弟安边建功的勉励在内。这诗对堂弟的赞美和期望之情是很浓的。
开头两句讲时局多难,暑气仍盛。接着四句写堂弟将远赴西北,亦有危险可危之处。“时危”以下四句正面点出“从弟”要去的“安西”。“草中来”、“苍然”、“上殿”、“动天意”等描写手法又带有李白诗歌的气势,这不仅带有叙事或论事的语气,并且更带有诗性语气的色彩。下面又以五十家兵书、应对如飞等表现堂弟的才学。这些描写又都带有慷慨任气的气概,而于中又含有流连光景、自伤流落的意味。所以下面又写堂弟虽有经纶之才,但只可正神器、辅佐元帅(同振颓纲之意)、沙边坐谈等方面打住;当时也只有他将足“为画长久利”。自己所见的呢?归来看你我再讲些什么好了。“白露丹枫下”,是由朔风、沙漠想起。苍苍秋色,日近西天。“嘉节洞庭波”应是河衡与怀岳,“宗国楚云远”,则指荆巫。“适远非历试”,是自谦之词。“须存武威郡”以下又写堂弟到安西后所处之地,所饮之酒等事。这些描写都带有豪迈之气,而于中又含有流连光景、自伤流落的意味。
此诗与杜甫其他作品相较,表现出较为清健雄浑的风格。这种风格,则是借用了李白诗歌中慷慨任气的成分;杜甫于此可见其修养之深广与矛盾之所在。杜甫一向有“作诗破万卷”之说,从这诗看来,他也受到了许多唐朝歌行的影响,尤其他可能受到了王维等西北边塞诗的影响。
至于这首诗的用韵,也显得较为拗口。这是因为杜甫的有些诗句用韵较疏的原因。此诗以入声作韵,更增拗口之感。好在杜甫的拗口诗句颇受人喜爱,此亦无妨。
至于这首诗所写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等,不必多说了。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杜甫在此诗中所流露出的矛盾心理。这些矛盾心理则是与他所处的时代及个人身世密切相关的。这些矛盾心理也表现了杜甫性格的多面性及内心的复杂性。我们读诗时对此当加以注意。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