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晚登瀼上堂》唐杜甫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唐] 杜甫

《晚登瀼上堂》原文

故跻瀼岸高,颇免崖石拥。

开襟野堂豁,系马林花动。

雉堞粉如云,山田麦无垄。

春气晚更生,江流静犹涌。

四序婴我怀,群盗久相踵。

黎民困逆节,天子渴垂拱。

所思注东北,深峡转修耸。

衰老自成病,郎官未为冗。

凄其望吕葛,不复梦周孔。

济世数向时,斯人各枯冢。

楚星南天黑,蜀月西雾重。

安得随鸟翎,迫此惧将恐。

现代文赏析、翻译

晚登瀼上堂

杜甫

故跻瀼岸高,颇免崖石拥。

开襟野堂豁,系马林花动。

雉堞粉云墨,山田麦无垄。

春气晚更生,江流静犹涌。

一年四序,皆有所思。群盗久相踵,黎民困逆节。

天子急顾问,未知苍生切。所思注东北,深峡转修耸。

已衰自成病,郎官未为冗。吕葛不济世,周孔岂在梦。

济世数向时,斯人各枯冢。吾将随时去,靡计与心宠。

今夜瀼上堂,一帆又有恐。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定居于瀼西草堂。瀼西草堂前临长江,是杜甫从沦陷的故园迁来夔州后新置的住处。诗题“晚”字,点明这是傍晚时分登堂远眺之作。“开襟野堂豁”句,不仅是使自己心情开阔明朗,而且也是为了回避不宁的环境(颔联)、和可能的不测风云(尾联中的“恐”字)。他在望远中寻求某种心理上的平衡与慰藉。面对“开襟野堂豁”的草堂,他更怀念朝廷的统一和光明。这就是为什么诗的颈联正面描绘瀼西近处的山川春色,而特别渲染一下远处的“楚星”和夜空的“蜀月”的原因所在了。望远而怀念朝廷,想到四方人民遭受的苦难,杜甫无限伤感,觉得似乎再也不能与先贤相处了。

首联“故跻瀼岸高,颇免崖石拥”,对仗精工而显出拗峭奇古;次联“开襟野堂豁,系马林花动”,出句写登堂远望之景,对句写草堂前马动花舞之状,这似乎是闲笔一挥,却有画龙点睛之妙;颈联写近景工笔细描,但笔端却饱含沉郁之情;尾联“吾将随时去,靡计与心宠”,似乎是无可奈何的表白,却包含着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深刻反思。全诗格律严谨且多有变化之美。这样既严密又有张力的作品与其说是由生活提炼得来的实情实事,不如说是作者一己内心世界的高度凝炼。因为尽管他所描述的是虚实兼有的山水风情及类似传说的事迹(如尾联及郑交甫遇仙的故事),但我们仿佛看到的是那一人孤独向前的形象和他前面广阔而又危机四伏的世界。这正是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重要贡献之一——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诗歌艺术的题材和表现范围。他那些优秀的叙事咏物之作以其深广的思想内容与高超的艺术功力达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这首诗正属于这一类。

这首诗题为“晚”,实际上是上元二年(761)晚之前就写好了的,并完成了一稿——最后没有将其投出。“世苦乱离皆有所思”,尽管他有万般思归或思国之情,但由于自己的作品多所隐讳、不敢公然披露的原因(如其诗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社会内容往往没有直指出来),它只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背诵,这一情景对生活在自由环境和氛围的我们看来是一件不可思议之事。“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难怪今译及近人对其该积极浪漫下去或者着眼“客观而准确疏而不漏”(已语诚恕规其见辞质疑之美而巧之以候氏厥轩杨茹群蹇台琦矩陈曰惟几度如沈兴寡亦俾达解文之意兼进之于他求。)的地方不敢加以增损。即此而悟——以自恨诗、劝人世乐、怜诗篇之意事何止杜子美一人也!所以他的许多诗歌无论何时吟诵都充满诗意诗情甚至具有对历史的神秘干预功能及令人感动的人情人性魅力(另外最可叹怪的是几乎所有人对一些老词儿包括其写得很别致很好懂也很高的七律往往不求甚解不联系他的七言古体诗歌并加上古人语体乃至时代和人文背景附益;也有少数高材对作者的浪漫诗魂丧失了真挚敬爱之心及真正的热情之感)这也许是当代及未来世界读者对他的诗艺最重要的贡献吧!尽管今译体式千变万化;不过人们一定会注意到一些诗人创作过程中喜欢将自己“发明创造”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