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陆游
底处人间无骇机,超遥且喜谢招麾。
千年涧底孤松秀,万里天边独雁归。
服气昔常憎火食,游山近已制荷衣。
青城况有幽人约,会守丹炉隐翠微。
以下是按照要求写的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在这五首《初春书怀》中,最令人难忘的便是诗人的孤高、不媚世俗的形象,这也是其坚定的节操的一种象征。首先,“底处人间无骇机,超遥且喜谢招麾。”这里写的是诗人淡泊名利,不求官场的声名显赫。这是宋代知识分子气节的普遍表现,故以此表明心迹。“骇机”指锋利有机关的弓箭,一般放在野外以捕捉行人,当时社会中杀戮极为频繁,连道边山野也常有此事,用这两个字含蓄地勾画出当时政治动乱的时局。他觉得与世无争的清静之处到处都有,自己超脱尘世,远离官场,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山玩水,不必再受官府差遣,所以“超遥且喜”。
其次,“千年涧底孤松秀,万里天边独雁归。”这两句是写景,以“孤松”喻自己卓然不群,以“雁归”写自己不愿久留人世。其中“千年”和“万里”都极言其长久,象征着诗人一生对祖国的忠诚和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服气昔尝憎火食,游山近已制荷衣。”两句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的乐趣。其中,“荷衣”表示诗人已经过起了隐居生活;“游山”一句表示他已经厌倦尘世的虚名浮利,“制荷衣”而向往自然。“制荷衣”即“着葛衣”,荷衣是古人隐遁时的服装,用葛衣代替郑衣(道教徒修炼时用来掩蔽身体的围单),表现了诗人的归隐情绪。“着葛衣”和“服气”一样都是道家的生活准则。“服气”即服食空气,道家的一种养生术。诗人以前常常厌恶尘世的食物,“服气”多年以后,现在已能厌恶的程度已经减轻或消失了。
最后,“青城况有幽人约,会守丹炉隐翠微。”结尾以预定的计划收束全诗,“幽人”指约己隐居的青城山道友,他们过着弃智绝俗的清闲生活,自己愿在他们那里学习道家隐居生活,“会守”就是一定守候在这里的意思。既然约定了就要去守候。“丹炉”是道家炼丹的器具,“翠微”指青城山的青山隐隐处。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坚守节操的高尚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忧虑。在艺术上,这首诗语言平易近人,而又不失清新自然,比喻贴切,用典自然,是陆游诗歌艺术中的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