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陆游
路转屏风叠,云藏帝子家。穷幽行荦确,息倦倚槎牙。绿藓封茶树,清霜折药花,世无勾漏令,谁此养丹砂?
储福观
陆游
路转屏风叠,云藏帝子家。
穷幽行荦确,息倦倚槎牙。
藓封茶树古,霜落药苗嘉。
世无勾漏令,谁此养丹砂。
陆游的这首诗是赞美储福观景色的一首诗。首联“路转屏风叠,云藏帝子家。”就让我们感受到了储福观的幽静,山路转了个弯,透过云雾隐约可见一处宅院。“帝子”指的是楚王刘聪的女儿,这里借指储福观的住户。颔联“穷幽行荦确,息倦倚槎牙。”诗人跋山涉水,一路走来,筋疲力尽,于是一片茂盛的茶树和盛开的药花便成为诗人倚靠的对象了。储福观附近产茶,陆游诗中多处提及,“此行不减饮茶家”,“且置酒,呼茶具”,“短墙尽处是荒村,有客无僧不须恨”,都是说储福观附近茶树之多。陆游对茶有研究,他称茶树“茎叶皆可食”,能治“胃热烦渴”。陆游还喜欢采药,储福观附近山多药草,陆游采摘之余,亦不忘赞叹:“清霜折药花”。颈联“绿藓封茶树,清霜折药花。”紧承颔联,写诗人寻访无果的失望情绪。茶树苔藓封盖,药苗凋零采不成,忧深生失望情绪,“扶筇独立悄然思”必有叹惋与怅恨于其间。“扶筇”,是因为累了;“独”是因为看不到想像中仙灵殊绝之所境——前面已然叙述转疑山水是人间的好处,并借助渔钓一类向往荒凉静远等思深造切之语为之铺垫了。“世间甲子不曾闲,三十六峰头旧时春”。不独这山里,人在世间亦是忙碌奔忙难得停歇。
尾联“世无勾漏令,谁此养丹砂。” 诗人在前六句的描述中已借茶酒寄寓了自己清高非凡之念。“养丹砂”此处应该说是非常自然而又符合这一情感的流露;修炼本是道教的名胜之事。“养丹砂”,本是炼丹术中名目的勾漏沙是炼制道教名贵的硫氢化物药物,历代于此设县府。“山上有灵泉”“鹤涧鱼濠各成趣,不用求仙亦自闲”皆不言修炼而言山水自得其趣也。“世无勾漏令,谁此养丹砂。”二句借对勾漏令的寻求及对丹砂的重视表现出诗人对尘世的失望与不愿,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感。一种慵懒无聊又失落失望的情绪像孤云般出岫而涌于诗句间了.自己一辈子生活在这样一个不是其想要的地方已没有了盼头也毫无留恋.苏轼说过,人生的哲理和真理耐咀嚼三十年后则如枯萎的花朵过眼烟云但经历过的地方还是终身值得回忆。“一生长恨奈何许”,想到的只有这此了.而经历过储福观一地的清雅韵致亦终生难忘怀罢! 诗人作诗的时候一定还是热切的期盼能有一个高人出世点化自己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不然怎么如此强调神仙境界及追求神仙之能人异士呢! 此诗正反映出诗人浪漫非凡之理想。 然想归想,想总是想想而已。回到现实自己依然故我地按着自己的思路走自己的路罢了,现实又总与想像背道而驰.即便是有出世思想又奈若何!故向往向往也就罢了!然而结果亦并未背离一切渴望拥有的客观后果;“平凡乃是沧桑陌……”漫长悠悠的世界漫漫长夜哪有浪浪漫漫的白昼道曰幸福时间。——观贫游以此究竟蕴寓人们未能很快品啜超脱乃至饮的许多个人诸多条件下变化不容丝毫玩弄避强的日子曾经打算走到西湖并非实际承受坦途的习惯再加上今天道观缺乏的不单是条件还是无数不确定的信心“古观半倾没,危墙应坼裂”(《初发前川》)这样时局的担忧让自己甘愿顺应苍天流荡各地及人的自然归宿平凡思想从很早以前开始萌芽便发展为较固定的生存哲学与生活方式;使多少热望浪子顿然泄气罢了。所以诗人在储福观如此结尾:“世无勾漏令,谁此养丹砂?”从积极上进转为消极退守以至无奈感叹而不了了之。从这点来看储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