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好的,以下是我根据原文所写的一篇赏析,希望您能满意:
客夜
唐 杜甫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 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这是一首旅夜思亲的诗。全篇以情韵深婉而著称,既有艺术的概括力,又显得充实饱满,极为出色。
前两联描绘独宿客店的情景。诗人秋夜难眠,思念故乡的亲朋。他说自己“客睡何曾著”,即说不曾睡着。“客睡”是由“秋天”而引起的。“不肯明”,即是“秋天”不作美,久久不肯亮起来。这实际是在怨恨秋天,连一天也不肯让它过去。这怨恨把诗人内心的不平静,完全表露出来了。他起身卷起窗帘,却只见残月高挂;再四望江天,但闻枕边传来阵阵江涛声。“残月”、“远江声”这些空灵而凄清的意象,暂时给予读者的,并不全是家山饥火烧肠的焦急之情;并且觉得这位客人既有点近似远离人寰的幽人之遗冷了,那样孑然枯坐,慵怠而弱不禁风,看来还应有甚么缺少的东西吧。“卷帘残月景”着一“残”字(与“卷帘”的动作相吻合),而作者的情思也就呈露出苍凉和感伤;“高枕远江声”着一“远”字,就因为听到的尽是令人焦灼的江涛之声,他未能排解思亲的情绪是可以想见的。这一联景语的高妙之处在于情景相生,以声衬静。
诗的第三联承上而来,写出了诗人生活和思想上的症结。“无衣食”而“途穷”,固然使人焦愁烦恼;但更使人难堪的是连可以倚仗的朋友也没有。即如自己这样不争气的人,竟还拖累妻子来寄给生活费。这怎不教他愧愤难安呢?这一联句句是诗人的自诉自叹,也是对不义之人的讽劝,有恳切直率的态度和忠厚苦闷的情怀。诗至此,已将“客夜”中“思亲”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了。然而篇末却更进一层,出人意外地写到寄给自己的“老妻书数纸”,使他读后更添怅惘和悲哀。这一方面仍是思亲之情的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又写出自己被贫困所迫已到了无书可寄、音信全无的地步;再一方面又表现了老妻在丈夫无着落时仍不免要怨他、恼他、薄情寡义;最后又在这重重矛盾中再添一桩心思:不管她的心头有若干不乐意的事都是不得已才来缠他而给他的。——因为他饿着呢,连唯一的后盾——“无衣食”的原因也都说了、唱了,这张有短有长可字面上又没有受冷落的那张褶子相儿的书(间接想造成一份往事的可凭信的照片)、对她就不能不打收条吧?也许这张书的内中还有安家费、添妆之类(都末明言),更增加了妻子的歉仄和不满——只管自己的日子过得去就行了!诗人的思亲之情既写得缠绵悱恻、委婉动人;同时又进了一层,将亲情的滋味混合着人生的酸辛一起交给读者了。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将极其丰富的感情内涵融入简炼、清晰而且能发人深思的语言之中,正像它那平易近人的格调和毫无忸怩作态之嫌一样,使读者能够于无意中领略到诗人技巧上的妙处。所以这首诗在杜甫集中堪称别具一格的小诗之一。
这首诗的用韵也很有特点。它先以入声韵“着”、“明”、“情”三字为三联的上平声庚韵字分押;接着以平声韵“生”、“情”为韵脚收结了全诗。这就使诗在音节上显得短促有力。由于诗人情绪低落以及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带有几分迂腐和呆滞(从“高枕”等处看),与这种拗促的音节正相吻合;因此也就增强了感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