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 左丘明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蹇叔哭师》现代文赏析
【历史背景】 公元前627年冬,晋文公去世。在晋国国丧期间,秦国接到驻郑将领杞子的密报,意图趁郑国无备偷袭。老臣蹇叔以战略家的眼光预见了这场军事冒险的悲剧结局,却未能劝阻秦穆公的野心。这段记载展现了春秋时期大国博弈的残酷现实,以及智者预见性与当权者决策之间的深刻矛盾。
【核心赏析】 1. 战略预见性:蹇叔提出"劳师袭远"的军事禁忌,指出远征会导致"师劳力竭""勤而无所"的恶果,其分析包含后勤补给、情报保密、士气维系等现代军事理论要素。
2. 预言艺术:通过"柩有声如牛"的异象与卜偃的预言,埋下秦军必败的伏笔。蹇叔"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的哭诉,以情感冲击强化预言效果。
3. 悲剧张力:秦穆公"尔墓之木拱矣"的恶毒诅咒与蹇叔明知不可为而强谏的对比,凸显了刚愎自用与老成谋国的冲突。其子随军出征的设定,更深化了悲剧色彩。
4. 地理预判:蹇叔准确预言晋军将在崤山设伏,并具体指出南北二陵的地形特征,展现其深厚的军事地理学识。
【现代启示】 这段历史对现代决策者具有警示意义:一是要重视专业意见,避免刚愎自用;二是远征作战必须充分考虑后勤和情报因素;三是重大决策需要克制投机心理。蹇叔的悲剧在于,他虽拥有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却无法改变权力主导的错误决策。
【人物塑造】 蹇叔形象通过三个层次立体呈现:先是理性的战略分析(智),继而悲怆的哭谏(情),最后是精准的地理预判(识)。这种塑造手法使其成为中国历史上谋臣的经典范式,其哭师场景也成为"知其不可而谏"的精神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