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唐] 李峤
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
洛阳陪胜友,燕赵类佳人。
方水晴虹媚,常山瑞马新。
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
《玉魄流光:诗人笔下玉石的命运交响》
诗人这首咏物诗以"玉"为线索,编织出一幅跨越时空的瑰丽画卷。开篇"映石先过魏,连城欲向秦"便以战国典故入题,将和氏璧的传奇经历浓缩在十字之中。诗人巧妙运用"映"字赋予玉石灵动的光影质感,"欲"字则暗含未竟之志,为全诗埋下伏笔。
中二联铺陈排比,形成璀璨的意象群。"洛阳胜友"与"燕赵佳人"的并置,既展现玉器在文人雅集与美人妆奁中的双重价值,又以地理空间的延展暗示其流传之广。"晴虹媚"与"瑞马新"的比喻更是神来之笔,将玉的光泽幻化为雨后彩虹,玉的形态比拟为神骏英姿,这种通感手法使静态的玉石焕发出动态的生命力。
尾联"徒为卞和识,不遇楚王珍"陡然转折,以卞和泣玉的典故点明题旨。前六句极尽铺排的华美,在此刻都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诗人表面咏玉,实则寄托着才士不遇的普遍悲慨——纵然有卞和这般慧眼,若不得明主赏识,终究是美玉蒙尘。这种"以物喻人"的笔法,正是初唐咏物诗的典型特征。
全诗以典故为经纬,以意象为彩线,在十四字的方寸间完成从战国到初唐的时空穿越。诗人以宰相之才运诗家之笔,将政治感慨化为艺术表达,使这首咏玉之作成为初唐宫廷诗中难得的寄兴深微之作。玉石的光华里,映照的是一代文人的精神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