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唐] 高适
皤皤邑中老,自誇邑中理。
何必升君堂,然后知君美。
开门无犬吠,早卧常晏起。
昔人不忍欺,今我还复尔。
《宓公琴台诗三首 其三》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唐代基层治理的和谐图景。诗人通过邑中老者的自述,勾勒出一位贤明官吏的治绩。
诗歌开篇"皤皤邑中老"四句,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白发老者的口碑,侧面烘托宓公的德政。老者"自誇邑中理"的细节,暗示治理成效已深入民心。"何必升君堂"的反问,更凸显政声远播。
后四句"开门无犬吠"转入具体场景描写,以"无犬吠"的宁静,象征治下民风淳朴;"早卧晏起"的闲适,暗喻百姓安居乐业。尾联"昔人不忍欺"的典故运用,既是对宓公德政的赞誉,也寄托了诗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厚,通过民间视角展现理想官吏形象,体现了诗人诗歌关注民生的现实主义特色。诗中"开门无犬吠"的意象,成为后世称颂地方治理的经典表述。
现代文译文: 白发苍苍的乡里老者, 自豪地夸赞本地的治理。 何须登上您的厅堂, 才能知晓您的美政。 家家开门听不见犬吠, 百姓早睡晚起享安宁。 古人不忍欺骗这样的贤明, 今日我依然如此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