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唐] 高适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
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
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
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
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辟阳城》现代文译文:
荒废的城池矗立在高岸, 登临俯瞰清澈的淇水。 传说汉朝的天子, 竟封赏了审食其。 淫乱之人未被惩处, 封地食邑怎算适宜? 为何英明的君主, 反被小人蒙蔽欺? 母仪之德已然丧失, 臣子节操岂能如此? 可叹这一朝政事, 终成后人笑柄嗤。
赏析:
诗人这首《辟阳城》以历史典故为切入点,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批判意识。诗歌通过三个层次展开:
一、空间意象的构建(1-2句) 开篇以"荒城"与"清淇"形成鲜明对比,荒废的城池与清澈的河水构成时空交错的画面,为下文的历史追忆铺设场景。"凌眺"二字既写登临之实,又暗含居高临下的批判视角。
二、历史事件的指涉(3-6句) 借汉高祖封赏审食其的典故,批判统治者赏罚不明的昏聩。"奸淫且不戮"直指审食其与吕后私通的丑闻,"茅土孰云宜"以反问强化批判力度,对封赏不当表达强烈不满。
三、道德评判的升华(7-12句) "母仪""臣节"对举,从伦理高度批判统治阶层的道德沦丧。末句"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将历史教训提升至普遍意义,体现诗人以史为鉴的深刻思考。
艺术特色: 1. 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历史批判与现实关怀交融 2. 句式长短错落,反问句增强批判力度 3. 由景及事,由事及理,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 4. "清淇"与"奸淫"形成意象反差,强化讽刺效果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作为边塞诗人之外的另一面——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社会批判精神,展现了他对政治伦理的严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