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杨基
舟行山亦移,山尽舟亦住。
青山无故人,行人自来去。
初辞逶迤谷,复接参差树。
柁转暮色分,帆驶秋岚度。
俄停风暂弱,既远烟重护。
别意即山情,依君屡回顾。
赋得山逐放舟迟送王主簿
杨基
舟行山亦移,山尽舟亦住。
青山无故人,行人自来去。
初辞纡回谷,复接参差树。
柁转暮色分,帆驶秋岚度。
俄顷风渐迟,既远烟稍吐。
别意寓春山,依君频回顾。
诗中的“赋得”取自“试得吟哦成气象”的“试得”二字。即是咏写他人之事。在此送行之命题上。在创作上窃以庾信、薛涛的诗歌为例。“关山同点染”,“相送春溪绿”。是为题中之例,比兴的,主客同此行山乘舟依依惜别之意.青山本是常在的,行人与青山恰成对照:行人经年常在主人的管辖、役使之下而青山,自在自乐;然亦一年一度随行人有此乘舟之游而得尽乎游之情兴。这又是兴中有比了。而乘舟逐岸行之久矣,又何必点醒言之呢?则主客之异,亦可以不必说破。只写青山游行之乐足矣!然而乐极则悲生,行人已去而暮色渐至.这山帆始起时刻,这亦孤帆一片随暮烟向青山而去也。“依君屡回顾”,只是想像信口直说出来,“依”,留恋也,古诗:“仰头相照水.木去依依”,木犹如此,人何以堪!这也照应了题目。至此更不须解释“赋得”二字了。全诗用赋体行文.纯写眼前景色和心情,自然真切,含思凄恻。末句“依君屡回顾”语意隽永,留白尤多,耐人寻味。
青山依旧在,几度送行人。首联“舟行山亦移,山尽舟亦住。”是说乘船而行,青山不断地向后退去;船到岸边停下,青山也似乎停止了前进。这两句是从生活中来的自然之景,有童趣和人情味。次联“青山无故人,行人自来去。”则因景生情。“青山”并没有因为送行人的离去而感到悲伤,可送行人却因别离而产生了“行不得也哥哥”的愁绪。这是一种细腻而富于情致的移情于景之作。三联“初辞纡余已接参差树。”与“复接”意相反相成,是进一步渲染离情。“初辞”写初离青山时依依不舍之情;“复接”则写重见青山已是芳草萋萋、木叶萧萧之时了。“参差树”也可见杨基用字之精细了。“别意即山情,依君屡回顾”,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青山、对君(主簿)无限眷恋的情感。杨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把青山也写成了善解离情的人,他依依不舍地“屡回顾”,正说明他深惜行人去留两依依。这种手法既增强了诗的情趣,又显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现代文译文如下:
船在山中前行,青山也仿佛在后移;当船到山前停下,青山也似乎消逝了。青山本是无知的,但因送了行人便有了情;而行人因为青山的送行也产生了别情。初离开时山路纡徐曲折,渐渐接得树木参差不齐。船帆转动,暮色中隐约看见远处山峰;秋岚飘浮,帆船驶远山峰掩映在烟霭之中。船刚一停定风势就渐弱下来;远远的烟霭也像来护卫着青山作别离之状。青山与行人的别离之情深藏于心中;依恋君王多次回顾青山啊!
这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描写细腻、委婉;把山、舟、树、风、烟等自然景物和人情写得十分生动真切;是一首很好的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