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陆游
饮水萧然卧曲肱,桑村麦野醉腾腾。
老身长子知无憾,泛宅浮家苦未能。
南亩服劳胜乞食,腐儒垂死耻依僧。
柴荆常闭斜阳里,剥啄虽闻亦嬾应。
《书志》现代文译文:
在桑树围绕的村庄里,我枕着手臂饮水而卧 麦浪翻滚的田野令人沉醉陶然 虽已年老却养育了长子,心中已无遗憾 只是漂泊四方、居无定所的心愿终究未能实现
在南方田亩辛勤劳作,胜过沿街乞讨 我这迂腐儒生即便垂死,也羞于依附寺庙 柴门荆扉常在夕阳中紧闭 即便听见敲门声,也懒得起身应答
赏析:
这首七律展现了诗人晚年隐居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平淡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一位倔强老者的精神肖像。
首联"饮水萧然卧曲肱,桑村麦野醉腾腾"以白描手法呈现田园生活的简朴与自得。"萧然"与"醉腾腾"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物质贫乏与精神富足的统一。
颔联"老身长子知无憾,泛宅浮家苦未能"道出诗人矛盾心境:既有为人父的满足,又有壮志未酬的遗憾。"泛宅浮家"四字浓缩了诗人一生漂泊的辛酸。
颈联"南亩服劳胜乞食,腐儒垂死耻依僧"凸显诗人傲骨。宁可在田间劳作也不愿乞讨,即便垂暮之年仍保持儒者尊严,拒绝依附佛门。这种倔强正是诗人人格魅力的核心。
尾联"柴荆常闭斜阳里,剥啄虽闻亦嬾应"以细节收束全诗,紧闭的柴门与慵懒的回应,生动刻画了一位看透世情、选择孤独的老者形象。"斜阳"意象既写实又象征,暗示生命将尽时的从容。
全诗语言平实却内蕴深厚,通过日常生活的片段,展现了诗人晚年安贫乐道、坚守气节的精神世界。诗中"耻依僧"的表述,尤其能见出宋代士大夫特有的文化立场与精神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