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宋辛弃疾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辛弃疾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原文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现代文赏析、翻译

《剑魄琴心:诗人登临词中的家国悲歌与英雄困局》

这首创作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念奴娇》,是诗人二度任职建康时的登临之作。时年三十五岁的词人,正值壮年却壮志难酬,在赏心亭这个六朝胜迹上,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兴亡熔铸成这首震撼人心的词章。

上阕以"吊古"开篇,瞬间将时空拉长。"危楼"意象既实指赏心亭之高,更暗喻南宋政权的岌岌可危。"闲愁千斛"的夸张笔法,将无形的愁绪具象为可量之物。当词人追问"虎踞龙蟠何处是"时,建康(今南京)作为六朝古都的地理优势与当下南宋的颓势形成尖锐对比。"柳外斜阳"三句以蒙太奇手法剪辑自然意象:摇曳的柳枝、西沉的落日、归巢的飞鸟、风中呜咽的乔木,共同构成一幅末世图景。"片帆西去"的孤舟与"喷霜竹"的笛声,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喻着词人漂泊无依的处境。

下阕转入历史纵深,以东晋名相谢安(字安石)自况。谢安隐居东山时"长日惟消棋局"的闲适,与其在淝水之战中"儿辈功名都付与"的功业,形成奇妙张力。诗人在此既表达了对谢安风流的追慕,又暗含对自己被投闲置散的愤懑。"宝镜难寻"三句连用三个典故:喻指知音难觅的"宝镜"、象征理想破灭的"碧云将暮"、暗含借酒消愁的"杯中绿",层层递进地展现英雄失路的悲凉。结尾"江头风怒"的骇人景象,既是长江实景的夸张描写,更是词人对国家危局的预警,波涛"翻屋"的意象充满末世的震撼力。

全词以"登临"为经,以"怀古"为纬,将地理空间与历史时空完美交织。诗人以词为剑,劈开现实的迷雾;以词为琴,弹奏出英雄的悲歌。在建康这个见证过无数兴亡的古都,词人的个人愁绪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使这首词成为南宋豪放词中兼具历史厚度与情感深度的典范之作。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