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 孙光宪
半踏长裾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
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无消息若为情。
浣溪沙
半踏长裾宛约行,晚帘疏处见分明,此时堪恨昧平生。
早是销魂残烛影,更愁闻着品弦声。杳无消息若为情!
这是一篇痴心恋人,泪别伊人之后思之的情感经历。“半踏长裾,宛约以蔽屣”看到对方移步入来时的神态袅娜的词语表现;关于看得出神,作者用“晚帘疏处”来点明情景,说明原来对方走出帘外,从疏帘中看得分明,这情景真是写得有形有情有神。“此时堪恨昧平生”是写两人从相识、相恋到热恋中的相思之苦,恨的是双方“昧平生”,即一别经时,杳无消息。
下片继续写主人公夜间的相思之苦。“早是销魂”承上片“见分明”而来,“此时”三句写主人公的孤寂凄冷,寒伧落莫之境。“早是”、“更”上缀以“残烛”、“更”旁观加“闻着品弦声”,总已写过之而穷之又穷了,精神处于不自由的地步,下片煞尾的“若为情”就与“凄凄惨惨戚戚”异曲同工。但这里的妙处却不仅在写男主人公之孤寂凄冷上,这里更在于对女主人公容貌服饰、情态举止的描摹刻画上。上片“半踏长裾”描写对方步态婀娜;下片“晚帘疏处见分明”,不仅点明时令、时间、地点,更在“疏”字前缀以“晚”字,在“见分明”前缀以“晚帘”,通过侧面描写映衬出女主人公此时此刻在晚帘疏处的朦胧美和她的情态动作的绰约风姿。而这种朦胧美和绰约风姿又与女主人公的服饰容貌和神态举止所共同造成的艺术意境是分不开的。总而言之,词中所描写的这种艺术意境即是这位恋者在凄凉的况景中所创造出来的一腔纯真美好爱情的纯情美、朦胧美、情态美、风姿美相统一的美学效应。这也是古典诗词中写思妇时常常出现的美学效应。但是本篇由于所表达的是男主人公思恋伊人而产生的相思之苦(因此可以不必非要分清男子或女子思恋对方的身份、对象、场合、情景等等),同时所创造的又是纯情美、朦胧美、情态美、风姿美的艺术意境和美感效应等等诸多因素共同造成的思想感情的忧伤和精神状态的不自由。
译文:
她轻盈的脚步像踏在长长的衣襟上徐徐而行。从薄薄的夜帘的空隙中,看她走动时的身形和面容分外清楚。此时可恨相识的日子是在不和平的生长期。早就是一支蜡烛将要燃尽时的瘦弱模样了,更何况突然又听到品弦声(品弦:弹奏琴瑟),更加令人愁苦。情人远隔天涯没有音讯,我的相思之情又该如何断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