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题汾州张太守墓庐图》清姚鼐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清] 姚鼐

《题汾州张太守墓庐图》原文

三代重庙祀,墦祭礼所略。

义谓迎精返,宫室专神托。

藏欲弗得见,岂事大兴作。

所以脩防封,孔圣涕陨落。

邃古墓不坟,于义讵为薄。

自从秦汉来,閟宫礼销铄。

厌祭不迎尸,同堂废特礿。

庙轻墓乃重,阡表极华爚。

所以上陵仪,造自汉都雒。

仁孝既属玆,福祐亦攸酢。

《七略》载相墓,魏晋称管郭。

大儒子朱子,于焉颇采获。

固欲先灵安,匪系俗见缚。

张君少孝养,节母处帏幕。

板舆迎入越,风木痛寥廓。

佳城犹未卜,霜露走岩壑。

秉义谅无愆,神感助求索。

面势峰棱秀,种树柏枞错。

郁郁气佳哉,腼想幽灵乐。

窀穸中妥依,丙舍外营度。

在晋陶士行,元功表衡霍。

少日居浔阳,牛眠藏父椁。

谅知神报德,阴相启穷约。

期君功业隆,异日登名爵。

善绩史备书,墓庐事不削。

现代文赏析、翻译

《题汾州张太守墓庐图》现代文译文:

上古三代重视宗庙祭祀,而墓祭之礼相对简略。古人认为迎回先人精气,应当以宫庙作为神灵依托之所。若将先灵深藏不得瞻仰,又何必大兴土木修建墓冢?孔子见时人修墓逾礼,曾为此垂泪叹息。远古葬制不起坟茔,其礼义何尝轻慢?自秦汉以来,庙祭之礼日渐衰微。厌祭不设尸位,同堂废止特礿。庙祭轻忽而墓祭转重,墓道华表极尽辉煌。因此上陵之仪,始创于东汉洛阳。仁孝之道既寄托于此,福佑自然相应降临。《七略》记载相墓之术,魏晋时推崇管辂郭璞。大儒朱熹对此说,亦有所采信采纳。此举本为使先灵安息,并非被世俗之见束缚。张君年少时尽心孝养,其母守节居于帷帐。曾用板舆迎母入越,而今风树之悲笼罩四野。吉壤尚未择定,已踏遍霜露覆盖的山壑。秉持道义必无过失,神明感应助其寻得。但见山势峰峦秀拔,柏枞交错种植其间。郁郁葱葱气象佳妙,可想幽灵在此安乐。墓穴之中安然长眠,庐舍之外精心营造。昔年晋朝陶士行,显赫功勋堪比衡霍。年少时居浔阳之地,牛眠宝地安葬父椁。可知神明报德有应,暗中相助开启困厄。期待张君功业兴隆,他日必能位列公侯。善行政绩史册详载,墓庐之事亦当永传。

赏析:

诗人此诗以墓庐图为切入点,展开对中国丧葬文化演变的深刻思考。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三代至秦汉的礼制变迁,展现"庙轻墓重"的历史转折;继而以《七略》、朱熹等典故,阐释相墓之术的文化内涵;最后回归张太守事迹,将个人命运与天地感应相贯通。

诗中"孔圣涕陨落"与"牛眠藏父椁"两个典故形成鲜明对照,前者表现孔子对丧礼逾制的痛心,后者展现风水荫庇的世俗信仰,折射出诗人作为桐城派宗师对传统礼法的矛盾态度。艺术上,诗人善用"风木痛寥廓"等意象,将丧亲之痛物化为自然景象;"郁郁气佳哉"等句则通过环境描写,营造出幽冥相感的特殊氛围。

在思想内涵上,此诗体现了诗人"义理考据"的学术主张——既追溯三代礼制本源,又承认秦汉以来的民俗演变,最终在张太守身上达成"仁孝"与"福佑"的统一,展现其"礼以义起"的经学思想。结尾对张太守功名的期许,更将个人哀思升华为儒家济世情怀,使题画诗具有了深沉的历史厚重感。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