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谒张中丞庙》明高启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明] 高启

《谒张中丞庙》原文

延秋门上乌啼霜,羯奴晓登天子床。江头老臣泪暗滴,万乘西去关山长。公卿相率作降虏,草间拜泣如群羊。当时不识颜平原,岂复知有张睢阳?孤城落日百战后,瘦马食尾人裹疮。男儿竟为忠义死,碧血满地嗟谁藏。贺兰不斩上方剑,英雄有恨何时忘。千年海上见祠庙,古苔丛木秋风荒。摩挲画壁尘网里,勇气烨烨虬须张。巫歌《大招》客酹酒,忠魂或能来故乡。

现代文赏析、翻译

《谒张中丞庙》现代文译文:

秋霜凝结在延秋门的乌鸦啼叫声里, 胡人清晨就踏上了天子的龙床。 江畔老臣暗自垂泪, 看着君王西逃关山茫茫。 满朝公卿相继投降, 像羊群般跪在草丛中哭泣哀伤。 当年谁认识颜真卿的忠勇, 又怎会知道张巡死守睢阳? 孤城落日历经百战, 瘦马啃着马尾伤员裹着创伤。 男儿终究为忠义赴死, 碧血浸透大地无人收葬。 贺兰进明不肯出兵相救, 英雄遗恨千年难忘。 千年后海上见到这座祠庙, 苔痕斑驳古木萧瑟秋风凄凉。 轻抚尘封的壁画, 仍见虬须怒张的英勇形象。 巫师唱着招魂曲,我洒酒祭奠, 忠烈英魂或许能重返故乡。

赏析:

诗人这首七言古诗以沉郁悲壮的笔调,歌颂了唐代名将张巡死守睢阳的壮烈事迹。全诗通过三个时空维度的交织,构建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对比手法的精妙运用 "公卿降虏如群羊"与"男儿忠义死"的对比,凸显张巡气节;"贺兰不斩上方剑"的谴责,更反衬出英雄的悲壮。尘网中的壁画与烨烨勇气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张力。

三、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以"霜"、"落日"、"秋风"等冷色调意象营造悲凉氛围,"碧血"、"虬须"等浓烈意象则迸发生命热度。结尾《大招》巫歌的楚辞元素,赋予诗歌神秘的仪式感。

全诗在历史沉思与现实感触的交织中,完成了对忠义精神的立体塑造,其沉雄悲怆的诗风,堪称明代怀古诗的典范之作。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