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筠州二咏其二黄雀》宋苏辙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苏辙

《筠州二咏其二黄雀》原文

秋风下,黄雀飞。

禾田熟,黄雀肥。

群飞蔽空日色薄,逡巡百顷禾为稀, 翾翻巧捷多且微。

精丸妙缴举辄违, 乘时席势不可挥。

一朝风雨寒霏霏, 肉多翅重天时非,农夫举网惊合围。

悬颈系足肤无衣,百个同缶仍相依, 头颅万里行不归。

北方居人厌羔豨, 咀噍聊发一笑欷。

现代文赏析、翻译

《筠州二咏其二·黄雀》现代文译文:

秋风起时,黄雀成群飞翔。稻田成熟季,黄雀吃得肥壮。它们成群遮蔽天空使日光暗淡,在百顷农田间来回觅食使稻谷稀疏,轻巧敏捷地翻飞数量众多又体型微小。精准的弹丸与巧妙的箭矢都难以击中,它们乘着时节优势难以驱赶。忽然一天风雨交加寒雾弥漫,因体肥翅沉难适应突变的天象,农夫们趁机张网将它们团团围住。被吊颈绑足剥去羽毛,上百只挤在瓦罐里相互依偎,头颅离乡万里再难回。北方居民吃腻了羔羊猪肉,咀嚼着这些黄雀也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黄雀命运为切入点,展现了三个层面的深刻思考:

一、自然生态的生动写照 诗人以"翾翻巧捷多且微"勾勒出秋收时节黄雀的灵动姿态,"群飞蔽空"的壮观景象与"禾为稀"的破坏性形成张力,再现了农耕文明中鸟害的真实图景。

二、命运转折的戏剧呈现 通过"乘时席势"与"风雨寒霏霏"的强烈对比,揭示生物在自然法则下的脆弱性。农夫"举网合围"的捕猎场景,暗喻着弱势群体在强势力量前的无力反抗。

三、社会隐喻的深层表达 末段"北方居人"的描写将诗意升华,黄雀从田间祸害沦为盘中餐的命运,折射出权力结构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咀噍一笑欷"的复杂情态,体现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

艺术特色上,诗歌采用"三字句-七字句"交替的节奏,既保持乐府民歌的明快,又兼具文人诗的凝练。意象选择上,"悬颈系足"与"同缶相依"的残酷画面,与开篇自由飞翔形成强烈反差,强化了悲剧效果。诗人以物喻人的笔法,使这首咏物诗成为宋代咏物诗中的哲理佳作。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