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辙
石台长老问公,本成都吴氏子,弃俗出家,手书《法华经》,字细如黑蚁,前后若一,将诵之万遍,虽老而精进不倦,胁不至席者二十有三年。
余来高安,以乡人相好,盖余懒而好睡,见之惕然自警,因赠之二小诗云。
法达曾经见老卢,半生勤苦一朝虚。
心通口诵方无碍,笑把吴鸾细字书。
〈蜀中藏经,往往有古仙人吴采鸾细书经卷,精妙可爱。
〉蒲团布衲一绳床,心地虚明睡自亡。
长伴空中月天子,东方行道到西方。
《赠石台问长老二绝》现代文赏析
【原诗背景】 诗人在江西高安遇见同乡石台长老问公,这位高僧原是成都吴氏子弟,出家后以蝇头小楷手抄《法华经》,二十三年如一日精进修行。诗人对照自己疏懒好睡的习性,深受触动而作此诗。
【第一绝解析】 "法达"典故暗喻问公修行境界——如同唐代法达禅师初见六祖慧能时,方知半生诵经未得真谛。诗人赞叹问公已超越机械诵经阶段,达到心口相应的自在境界。末句将问公书法比作唐代女仙吴采鸾的细字佛经,在戏谑中见钦慕。
【第二绝意境】 描绘问公简朴的修行生活:蒲团、衲衣、绳床构成全部家当。"心地虚明"四字点破禅修真谛——内心空明则自然无眠。后两句展现高僧精神漫游的玄妙境界,明月为伴,东西无碍,暗合《法华经》"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的深意。
【艺术特色】 1. 双典并用:以法达、吴鸾两典故,勾连古今修行者 2. 虚实相生:前首写实,后首写虚,由形入神 3. 自嘲笔法:序言中"余懒而好睡"的对比,更显问公修为
【现代文通译】 石台寺的问长老,本是成都吴家子弟,弃俗出家后亲手抄写《法华经》,字迹细密如黑蚁排列,从头到尾工整如一。立誓诵经万遍,虽年迈仍精进不息,二十三年不曾卧床安眠。我在高安遇见这位同乡,见他修行之勤,反观自己疏懒贪睡,不禁警醒,因而赠他两首小诗:
(其二) 一领衲衣一方蒲团 心如明镜睡意自消 长随月轮遨游太虚 从东方净土行至西方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