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一》宋苏辙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苏辙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一》原文

远游既为东鲁,迁居又爱南山。

齿发自知将老,心怀且欲偷安。

舜井溢流陌上,历山近在城头。

羁旅三年忘去,故园何日归休。

野步西湖绿缛,晴登北渚烟绵。

蒲莲自可供腹,鱼蟹何尝要钱。

饮酒方桥夜月,钓鱼画舫秋风。

冉冉荷香不断,悠悠水面无穷。

雨过山光欲溜,寒来水气如烝。

胜处何须吴越,随方亦有游朋。

扬雄执戟虽久,陶令归田未能。

眼看云山无奈,神伤簿领相仍。

终岁常亲鞭朴,此生知负诗书。

欲寻旧学无处,时有故人起予。

故人远在江汉,万里时寄声音。

闻道禅心寂寞,未废诗人苦吟。

佳句近参风雅,微词间发离骚。

窃欲比君庚信,莫年诗赋尤高。

相思欲见无路,满秩西归有时。

及君铃阁少事,饮我松醪满卮。

现代文赏析、翻译

《答文与可以六言诗相示因道济南事作十首其一》现代文赏析:

这首六言组诗展现了诗人晚年寓居济南时的生活图景与复杂心境。诗人以"远游""迁居"开篇,勾勒出宦游轨迹——从东鲁到南山,既有地理空间的转换,更暗含人生阶段的变迁。"齿发将老"的生理感受与"欲偷安"的心理诉求形成张力,为全篇奠定基调。

济南风物在诗人笔下呈现多重视角:舜井溢流、历山在望是历史与现实的叠映;西湖绿缛、北渚烟绵构成色彩与形态的对话;方桥夜月、画舫秋风则形成时空的交错。这些意象群既是对"胜处何须吴越"的实证,又暗含"虽信美而非吾土"的隐忧。诗人特别着墨于蒲莲鱼蟹的自然馈赠和荷香水面的无穷意境,以物质自足反衬精神乡愁。

仕隐矛盾贯穿全诗:"扬雄执戟"与"陶令归田"的典故并置,揭示出诗人困于簿领的现实处境;"终岁亲鞭朴"的公务与"负诗书"的志趣形成尖锐对比。在"旧学无处"的焦虑中,唯有远方故人的诗文唱和成为精神慰藉,这种"万里寄声"的交往方式,恰是宋代文人独特的文化生存状态。

艺术上,六言句式节奏舒缓,与诗人欲求"偷安"的心境相谐。诗中多用当句对(如"野步西湖绿缛,晴登北渚烟绵")、时空对举("饮酒方桥夜月,钓鱼画舫秋风"),形成严谨而流动的韵律。结尾"松醪满卮"的期许,与开篇"心怀偷安"遥相呼应,在仕途倦怠与诗意栖居之间,留下余韵悠长的生命叩问。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