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苏辙
岐山之阳石为鼓,叩之不鸣悬无虞。
以为无用百无直,以为有用万物祖。
置身无用有用间,自托周宣谁敢侮。
宣王没後坟垅平,秦野苍茫不知处。
周人旧物惟存山,文武遗民尽囚虏。
鼎锺无在铸戈戟,宫殿已倒生禾黍。
厉宣子孙窜四方,昭穆错乱不存谱。
时有过客悲先王,绸缪牖户彻桑土。
思宣不见幸鼓存,由鼓求宣近为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项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为脯。
马童杨喜岂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况外物固已轻,毛擒翡翠尾执麈。
惟有苍石於此时,独以无用不见数。
形骸偃蹇任苔藓,文字皴剥困风雨。
遭乱既以无用全,有用还为太平取。
古人不见见遗物,如见方召与申甫。
文非科斗可穷诘,简编不载无训诂。
字形漫汗随石缺,苍蛇生角龙折股。
亦如老人遭暴横,颐下髭秃口齿龉。
形虽不具意可知,有云杨柳贯鲂鱮。
鲂鱮岂厌居溪谷,自投网罟入君俎。
柳条柔弱长百尺,挽之不断细如缕。
以柳贯鱼鱼不伤,贯不伤鱼鱼乐死。
登之庙中鬼神格,锡女丰年多黍稌。
宣王用兵征四国,北摧犬戎南服楚。
将帅用命士卒欢,死生不顾阚虓虎。
问之何术能使然,抚之如子敬如父。
弱柳贯鱼鱼弗违,仁人在上民不怒。
请看石鼓非徒然,长笑太山刻秦语。
《石鼓的哲思:诗人笔下的无用之用》
赏析: 这首《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其一石鼓》展现了诗人对历史遗物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岐山石鼓为切入点,展开对"有用"与"无用"的辩证思考。石鼓"叩之不鸣",看似无用却承载着周宣王的历史记忆,这种矛盾性成为全诗的核心意象。诗人通过对比项羽的悲剧命运与石鼓的幸存,阐发了"无用之用"的哲学思想。诗中"形骸偃蹇任苔藓"等句,生动描绘了石鼓历经沧桑的形象,而"弱柳贯鱼"的典故则巧妙揭示了仁政的道理。最后以"长笑太山刻秦语"作结,表达了对短暂功名的蔑视。
现代文译文: 岐山南面的石头做成鼓, 敲击它却不响,悬挂也无忧。 认为它无用便毫无价值, 认为它有用却是万物的始祖。 处在有用无用之间, 自比周宣王谁敢轻侮?
宣王死后坟茔已平, 秦地苍茫无处寻踪。 周朝旧物只剩山峦, 文武遗民尽成囚徒。 鼎钟不在改铸兵器, 宫殿倾颓长出禾黍。 厉王宣王子孙流散四方, 宗庙世系混乱无谱。
时有路人哀悼先王, 修补窗户整理桑土。 思念宣王不得见,幸有石鼓存世, 通过石鼓追寻宣王更为接近。
那些世人认为有用的东西, 天地能生却难主宰。 你看项羽凶猛如狼, 尸骨未寒就被分割。 马童杨喜岂是不仁, 等你封侯并非怨恨。 何况身外之物本已轻微, 捕翡翠鸟执麈尾拂尘。
唯有这青灰石头此时, 独因无用不被计数。 形体歪斜任苔藓生长, 文字剥蚀受困风雨。 遭逢乱世因无用得保全, 太平时期有用又被取用。
古人不可见只见遗物, 如同见到方叔召虎。 文字不是蝌蚪文难以考究, 典籍不载无法训诂。 字形模糊随石缺损, 如苍蛇生角龙断股。 又像老人遭暴力, 下巴胡须秃牙齿缺。 形貌虽不全意思可懂, 有说杨柳穿鲂鱮鱼。
鲂鱮怎会厌倦溪谷, 自投罗网入君厨具。 柳条柔弱长达百尺, 拉扯不断细如丝缕。 用柳穿鱼鱼不受伤, 穿不伤鱼鱼甘愿死。 供入庙中鬼神感应, 赐你丰年多黍米稻。
宣王用兵征讨四方, 北破犬戎南降楚国。 将帅效命士兵欢欣, 生死不顾如猛虎。 问他什么方法能如此, 待兵如子敬如父。 弱柳穿鱼鱼不违抗, 仁人在上位民不怒。
请看石鼓并非徒然, 永远嘲笑泰山刻石记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