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宋] 苏辙
舟行千里不至楚,忽闻竹枝皆楚语。
楚言啁哳安可分,江中明月多风露。
扁舟日落驻平沙,茅屋竹篱三四家。
连春并汲各无语,齐唱竹枝如有嗟。
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
钓鱼长江江水深,耕田种麦畏狼虎。
俚人风俗非中原,处子不嫁如等闲。
双鬓垂顶发已白,负水采薪长苦艰。
上山采薪多荆棘,负水入溪波浪黑。
天寒斫木手如龟,水重还家足无力。
山深瘴暖霜露乾,夜长无衣犹苦寒。
平生有似麋与鹿,一旦白发已百年。
江上乘舟何处客,列肆喧哗占平碛。
远来忽去不记州,罢市归船不相识。
去家千里未能归,忽听长歌皆惨栖。
空船独宿无与语,月满长江归路迷。
路迷乡思渺何极,长怨歌声苦凄急。
不知歌者乐与悲,远客乍闻皆掩泣。
《竹枝歌》现代文赏析:
这首长诗以游子视角展开,通过"竹枝歌"这一楚地民歌为载体,描绘了一幅宋代楚地民间生活的全景图。诗人采用"舟行"为线索,将沿途见闻与内心感悟交织,展现了深刻的社会观察与人文关怀。
诗歌开篇即以听觉切入,"楚言啁哳"四字生动再现了方言的陌生感,而"江中明月"的意象为全诗奠定了清冷基调。中段对楚地百姓生活的白描尤为震撼:从"负水采薪"的艰辛劳作,到"处子不嫁"的特殊风俗;从"手如龟"的冻伤细节,到"夜长无衣"的贫困处境,诗人以近乎人类学考察的笔触,展现了与中原迥异的生活图景。
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对比:江上客商"列肆喧哗"的热闹与渔夫"独宿无与语"的孤寂形成强烈反差;"岁乐年丰"的官方表述与"畏狼虎"的现实恐惧构成辛辣反讽。结尾处"远客掩泣"的描写,将个人乡愁升华为对普遍人类困境的悲悯。
全诗语言质朴却力透纸背,在平实的叙述中暗含深刻的社会批判。诗人以士大夫身份对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投以深切关注,这种跨越阶级的共情,使作品超越了简单的羁旅愁思,成为宋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