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贺铸
兹山非峻极,名不载图谱。
投策一攀跻,未觉病腰膂。
苍松带寒日,交阴层窣堵。
俨然黄面师,粉绘色已古。
我贪五斗米,磬折向儿乳。
复著鞍马劳,疲筋剧笞楚。
此身异金石,能涉几寒暑。
诛茅结圆庐,宴坐此其所。
清心日焚诵,庶拔未来苦。
望尘彼何人,碌碌安足数。
《腰疼山浮图下作》现代文译文:
这山不算高峻,地图上找不到它的名字。 拄着竹杖攀登时,倒不觉得腰背疼痛。 苍松映着冬日,树影在佛塔上交错浮动。 庄严的鎏金佛像,彩绘已显古旧斑驳。 我为微薄俸禄折腰,像婴儿般向人屈膝。 又受鞍马劳顿之苦,筋骨疲惫如遭鞭笞。 血肉之躯非金石,还能经历多少春秋? 不如斩茅搭座圆庐,在此静坐修行。 每日清心诵经,或可解脱来世苦难。 看那尘世奔忙者,不过是些庸碌之徒。
赏析:
诗人此诗以登临腰疼山浮图寺为切入点,展现了宋代士大夫典型的精神困境与解脱之道。全诗可分三个层次:
一、登山观景(前八句) 诗人以"非峻极""名不载"的谦逊笔调开篇,反衬出"苍松带寒日"的幽静景致。对古刹佛像"粉绘色已古"的描写,既写实景又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未觉病腰膂"的细节,暗示暂时逃离尘世的轻松。
二、宦海沉浮(中六句) "五斗米""磬折向儿乳"用典精当,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反用,凸显为生计屈膝的无奈。"疲筋剧笞楚"以受刑喻仕途艰辛,与开篇登山之轻松形成强烈对比。"此身异金石"的感叹,深化了生命短暂的忧思。
三、寻求解脱(后六句) 诗人构想"诛茅结圆庐"的隐逸生活,"焚诵"的宗教意象与"庶拔未来苦"的佛家语汇,展现精神超脱的渴望。末句"碌碌安足数"的冷眼旁观,既是对世俗的否定,也是自我宽慰。
艺术特色: 1. 虚实相生:由实景引发人生感慨,景物描写与心理活动交织 2. 对比鲜明:登山之适与宦途之苦,肉身脆弱与修行永恒 3. 用典自然:化用陶渊明典故而不着痕迹 4. 语言凝练:"交阴层窣堵"等句兼具画面感与音律美
该诗典型体现了宋代文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理,在40字内完成从写景到抒怀再到悟道的升华,展现了诗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