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石笋桥》宋王十朋原文赏析、现代文翻译

[宋] 王十朋

《石笋桥》原文

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

黄龙窟宅占上游,呼吸风涛势湍紧。

怒潮拍岸鸣霹雳,淫潦滔天没畦畛。

行人欲渡无翼飞,鱼腹蛟涎吁可闵。

二三大士为时出,目睹狂澜心不忍。

小试闲居济川手,远水孤舟寇忠悯。

亦有山僧愿力深,解使邦人指仓囷。

五丁挽石投浩渺,万指硺山登嶾嶙。

辛勤填海效精卫,突兀横空飞海蜃。

趾牢千尺鲛人室,护以两旁狮子楯。

南通百粤比三吴,檐负舆肩走騋牝。

论功不减商舟楫,遗利宜书汉平准。

莫将风月比扬州,二十四桥真蠢蠢。

我时出郊春雨后,鹭点沙汀飏鹰隼。

江亭矫首独遐观,有客南来杯共引。

欲咏河梁拟苏李,颇类鉴湖逢元稹。

江山不逢贤太守,袖手沉吟觉才窘。

况无铁笔拟端明,徒使时人笑蚯蚓。

绣衣屡约吾来游,未遂堪嗟德星陨。

乡来尝以记属我,固避牢辞惭不敏。

传闻江欲飞栋初,异论纷纷互矛盾。

世无刚者桥岂成,名与万安同不泯。

现代文赏析、翻译

《石笋桥》现代文译文:

刺桐城边石如笋,万条溪涧西来水势奔涌不停歇。黄龙盘踞上游处,吞吐风云掀起惊涛骇浪。怒潮拍岸声如雷霆,泛滥洪水淹没田间阡陌。行人欲渡却无飞翼,葬身鱼腹蛟口实在可叹。

幸有高僧应时现,目睹狂澜心生悲悯。闲居时略展济世才,遥想当年寇准孤舟渡江的忠悯。更有山僧发宏愿,指引乡民开仓赈济。如五丁力士搬石投海,万众凿山攀登险峰。效精卫填海之志,建横空出世如海市蜃楼。桥基深入鲛人居所,两侧石狮如盾护佑。

南通百粤比三吴,车马络绎驷马奔驰。功绩不逊商船利,惠政当载汉朝平准策。莫将此桥比扬州,二十四桥皆逊色。我于春雨后郊游,白鹭点沙鹰隼翔。江亭独眺怀远思,恰逢南来客共饮。欲效苏李咏河梁,恍若元稹逢鉴湖。

未遇贤明太守时,袖手沉吟才思窘。更无蔡襄铁笔力,恐被时人笑如蚯蚓。友人屡邀我来游,未赴约叹贤人逝。曾嘱我作桥记文,固辞未就愧才疏。闻建桥时争议多,众说纷纭相矛盾。世间若无刚毅者,岂能成就此桥功?石笋桥名传千古,当与万安桥同不朽。

赏析:

诗人这首《石笋桥》以雄浑笔力描绘了一座跨越天险的宏伟桥梁。全诗可分为四个层次:先以惊心动魄的笔触刻画建桥前的险恶环境,怒潮蛟龙、行人难渡的困境;继而歌颂建桥者的悲悯与毅力,将僧侣、民众比作精卫填海;再通过交通畅达、惠及民生的描写,凸显桥梁的战略价值;最后以个人感怀作结,表达对建设者的敬意。

诗人善用神话意象(黄龙、精卫、鲛人)与历史典故(寇准、蔡襄),在虚实相生中展现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力。诗中"辛勤填海效精卫,突兀横空飞海蜃"等句,将工程奇迹与神话幻境交融,形成震撼的审美效果。结尾处"世无刚者桥岂成"的点睛之笔,既是对建设者的礼赞,也暗含对当政者的期许。

这首七言古诗气势磅礴而不失细腻,在宋代桥梁诗中独具特色,展现了诗人作为南宋诗坛大家的艺术功力,也记录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辉煌成就。

© 2012-2025 诗词之家 shici.edupk.cn
网站事务:17368610279【同微信】
苏ICP备2022038242号